长大后依然“跟妈亲”的孩子,往往是这几个原因

我二舅妈的儿子30多岁了,可还跟妈妈超级亲。

她儿子在广州创业,每个星期都会打几个电话给她,还经常给她买礼物和发红包。

有心事也跟她说,相处得如朋友一般。

我们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和自己亲。

特别是当妈,从十月怀胎,到经历过没日没夜地照顾孩子。都特别不容易。

不少妈妈,为了孩子,辞掉了工作全职照顾孩子

为了孩子,妈妈们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同时也希望孩子长大后仍像小时候一样和自已亲密。

可有些孩子长大后,就和妈妈产生了距离感。有些孩子依然和妈妈格外亲。

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依然“跟妈亲”?


妈妈作为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人,和孩子有天然的亲密关联,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长大后仍然和妈妈亲,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指出,童年时期与母亲形成的**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如果母亲在孩子小时候给予足够的关爱、回应和稳定的支持,孩子会形成信任感和安全感,长大后自然愿意与母亲保持亲近。

比如:

- 小时候摔倒了,妈妈不会过度惊慌,而是温和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同时给予安慰。

- 孩子青春期遇到挫折,妈妈不会一味指责,而是倾听并提供建设性建议。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仍然会把妈妈视为重要的情感支持者,而不是疏远的对象。

第二:收放自如的教养方式

我虽然当妈了,两个小孩也不小了,可我每次回家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和妈妈挤在厨房里聊天。

她一边炒菜,我一边偷吃刚出锅的食材。这种亲密不是偶然的,现在回想起来,体会到妈妈在我成长过程中懂得"收放自如"。

记得大学第一年,我兴奋地准备住校。开学前一天,我老妈帮我整理行李到深夜。

第二天送我到宿舍后,她只简单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我当时还有点难过。

后来我妈告诉我:"我当时多想留下来帮你铺床啊,但我知道你得学会自己来。"

发展心理学指出,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放手

就像我妈妈一样,她没有因为自己的不舍而过度干预我的独立过程,这反而让我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更愿意主动与她分享生活。

许多亲子关系疏远的原因是妈妈过度控制,让孩子感到窒息

相反,健康的母子关系中,母亲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调整自己的角色

比如:在孩子的童年;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的青少年;给孩子给予更多自主权,孩子成年后,则转变为朋友般的支持者。

这种收放自如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在独立的同时,仍然愿意主动与母亲保持联系。

第三:妈妈情绪稳定

我们这一代人,生话压力都很大,当然,我们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再不听话,我们就会把这种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并且对孩子大发脾气,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妈妈情绪稳定、不随意发泄情绪,孩子会更愿意与她交流。

相反,如果妈妈情绪反复无常,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冲突而疏远。

当孩子受挫时,情绪稳定的妈妈,她会说:“没关系,我们可以聊聊,看看怎么解决……”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她反而焦虑抱怨:“你怎么总是这样?我早就说过……”

不难看出,前面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到安心,后面的妈妈则可能让孩子选择回避沟通。

感受到爱,才能学会如何去表达爱。愿天下的孩子和妈妈都得到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7

标签:育儿   原因   孩子   妈妈   情绪   母亲   小时候   稳定   自如   自主权   亲密   支持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