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孩子写作业,你在旁边催了八百遍,他磨磨蹭蹭就是不动;报了兴趣班,上了两节课就说“不想去了”;什么事都得靠哄、靠谈条件,好像学习是为爹妈学的……
这时候很多家长会怪孩子:“你怎么这么不自觉?”“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但其实,孩子的内驱力不足,很多时候真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咱们做父母的,可能得先回头看看自己——尤其是那些一开口就把天聊死的“低情商沟通”,正在不知不觉地毁掉孩子的主动性。
1. 你的“为他好”,他听到的是“你不信我”
举个常见的例子: 孩子数学考了85分,兴冲冲拿回来。 低情商的爸爸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高兴的?隔壁小明又考了100分。你这计算题错得太不应该了,下次要认真检查!”
这话听着耳熟吗?本来孩子还想分享喜悦,被这么一说,瞬间像被泼了冷水。他感受到的不是激励,而是“我怎么做都不够好”。久而久之,他还愿意努力吗?反正永远达不到你们的标准。
换个方式呢? “85分啊!比上次进步了5分呢!快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先看到他的努力; “错了几道计算题?那我们一起来找找破解方法好不好?”——把“指责”变成“我们一起解决”
2. 包办太多,孩子成了“提线木偶”
有些爸妈特别“勤快”——每天追着问“作业写完了吗”“书包收拾了吗”“明天课本带齐了吗”,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都给孩子安排好。
结果呢?孩子形成了依赖:反正你会提醒,我急什么?反正你会检查,我认真什么?
这不是孩子懒,是你没给他机会自己负责。内驱力的核心是自主权——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在被控制时,他最不想做的就是配合。
试着把孩子的事情还给他自己。哪怕他忘记带作业被老师批评一次,那也是他自己的课题。体验过自然后果,才知道自我管理有多重要。

3. 情绪不稳定,孩子光顾着看脸色了
还有一类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时就一点就炸。这会让孩子长期处在“察言观色”的状态里——
“今天妈妈脸色不太好,我得小心点” “爸爸刚才摔门了,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当孩子把精力都用在了猜测你的情绪上,哪还有心思关注自己的成长?他的行为动机变成了“避免惹爸妈生气”,而不是“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4. 不会倾听,道理永远比孩子重要
孩子回家说:“今天同桌不理我了,我好难过。” 低情商回应:“肯定是你不乖/你想多了/这点小事也值得哭?快去写作业!” 高情商回应:“你是不是很难过?跟妈妈说说怎么回事。”
当我们总在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世界,就等于在告诉他们:你的感受不重要。一个连感受都不被重视的孩子,怎么可能找到热爱事物的内在动力?
其实说到底,培养内驱力没那么复杂 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贬损,多一点看见;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耐心。

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颗向上的种子,关键是我们要提供合适的土壤——而这个土壤,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情绪稳定和沟通智慧。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