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再看黑色星期三惨案:真凶不是索罗斯,而是英国自寻死路

前言

提到金融圈的“名场面”,1992年9月16日那一天绝对得算一个。

不是哪家大公司上市敲钟,也不是出了啥新政策,而是一个叫索罗斯的人,把英国央行给 “整”得没脾气,而他自己狂赚近20亿美金。

这事过去这么多年了,再聊起来还是让人觉得,这哪是金融博弈,简直是把“实力悬殊”写在了明面上。

英国央行的难:保汇率还是保企业

那会英国有个麻烦,它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ERM),简单说就是英镑得跟德国马克这些强势货币“绑定”,不能随便贬值。

可当时英国经济本来就蔫,企业一个个等着低息贷款救命,想保汇率,就得走“加息”这条路。

加息的道理挺简单:利息高了,外国人会觉得存英镑划算,就会把钱换成英镑汇到英国,英镑需求一涨,汇率就能稳住。

可这招是把双刃剑,企业贷款利息跟着涨,本来就快撑不住的厂子,可能直接就被这波利息压垮了。

英格兰银行那会跟手里攥着烫手山芋似的:不加息,英镑要跌,加息,企业要倒。

索罗斯的稳:早把英国的底牌看光了

这边英国愁得头大,那边索罗斯在纽约过得挺滋润,伦敦决战前夜,对应纽约的下午5点,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楼下的中央公园,一点不焦虑。

因为英国跟德国谈崩、最后要靠加息救命,这些早就被他算得明明白白。

别人问他“下100亿赌注不怕输吗”,索罗斯倒看得开,因为就算输了,也就付个4%左右的贷款利息,这点钱对他来说,跟日常开销没差。

所以决战前他该吃吃该睡睡,一点不跟自己较劲,因为在他眼里,这根本不是“赌”,而是一把“稳赢局”。

黑色星期三:6小时把英国逼到认输

等到9月16日一睁眼,投机者们跟约好了似的,疯狂卖英镑、买德国马克,英镑汇率一下就往下掉。

英格兰银行第一时间出手,拿20亿美金去买抛售的英镑,结果没一会就花光了。

紧接着财政部急了,找首相约翰・梅杰批“加息”,从10%提到12%,可英镑该跌还是跌。

没辙只能再往上加,直接飙到了15%,这利率高得离谱,谁都知道英国根本扛不了几天。

可财政部长还得对着媒体装镇定,说“等压力过去了就降息”,可市场早就看穿了,毕竟英格兰银行那一天就花掉了150亿英镑外汇储备,差不多是总储备的三分之一,弹药彻底空了。最后没别的办法,首相只能宣布:英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那天英镑直接贬了3%,“黑色星期三”这名字,算是彻底钉在了英国金融史的耻辱柱上了。

有人狂欢有人愁

于是那年索罗斯彻底“火”了,他个人收入6.5亿美金,是前一年的5倍,被评成“华尔街最能赚的人”。

这还不算完,他的量子基金规模涨了68.6%,要是1969年基金刚成立时投1万美金,那么到1992年底能变成1298万,这哪是理财,简直跟“印钱”似的。

可英国那边就惨了,9月底英镑累计贬了16%,而且成员国意大利、西班牙也跟着“爆雷”,财政部长诺曼・拉蒙特出来讲话时,脸憔悴得跟熬了三天三夜似的,一点往日的风光都没了。

后来有人骂索罗斯“搞垮英国经济”,可索罗斯自己一点不心虚,说“我没想着帮英国,也没想着害它,就是为了赚钱,再说了,英镑贬值对英国经济说不定是好事。”

其实老百姓倒没怎么怪索罗斯,反而觉得是政府自己蠢,明明经济不行,非要硬撑着保汇率,最后栽了跟头。

结语

说到底这事的道理挺简单,金融圈里,你要是顺着市场规律来,再小的机会也能抓着,可要是非要跟市场对着干,就算是英格兰银行这样的“巨头”,也可能输得没脾气。

说到底,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与其说是索罗斯太厉害,不如说是英国自己把路走窄了,有时候认怂不是输,硬撑才是真的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历史   真凶   英国   惨案   死路   年后   黑色   星期   英镑   汇率   德国   美金   金融   经济   英格兰银行   企业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