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停了,你们中国也得停。”听着像一句玩笑话,其实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当着全世界说的。可中国的回应也没含糊,一句“中俄合作正当合法”,就把美国这一套“拉一打一个”的老把戏堵了回去。
印度突然“断油”,特朗普借机炒作“中国也该跟进”,而中国则用一句平稳却有力的话,稳住了节奏。

2025年10月15日,特朗普在白宫召开了一场规模不小的记者会。一开口,他就急不可耐地宣布:“印度已经同意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语气里满是那股“我又赢了”的味道。可这事儿真有他说的那么简单吗?
这几年印度确实从俄罗斯买了不少石油,资料显示,俄罗斯一度成了印度最大原油来源,占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可没想到,这次突然传出要停购,究竟是啥原因呢?
特朗普政府将切断俄罗斯能源收入,视为遏制其影响力的关键手段,而印度和中国作为俄油的两大主要买家,自然成为施压的重点对象。

特朗普的施压策略,看似精明,其实建立在一个相当脆弱的假设上。他以为,能让印度低头的方法,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中国身上。这显然是忽略了两个国家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战略位置,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先看印度。印度确实是俄罗斯石油的“新晋大客户”。自从西方制裁以来,俄油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印度市场,最高的时候,占比一度超过了三成,峰值时甚至达到惊人的44%,直接把沙特都挤了下去。
印度可不只是简单地买油自用。他们把俄罗斯的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再转手卖到欧洲,形成了一条“低买高卖”的盈利链。这买卖做得风生水起,不少印度企业甚至已经和俄罗斯签下了长达十年的供应协议。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施压才打到了印度的痛处。当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砸下来,印度对美出口应声下滑,企业和政府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总理莫迪最终给出了一个“口头保证”。
但反观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中国是俄罗斯能源的“战略老主顾”。双方的合作可不是俄乌冲突后的临时起意,而是一种深度的、长期的战略布局。合作的盘子大得很,从原油到天然气,从水电到核能,应有尽有。
那些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更是把两国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像那条“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早在2024年初就已经全面投产了,还有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这种实体绑定,可不是一纸关税就能轻易切断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开始布局应对这种外部压力。一方面,能源进口的篮子早就多元化了。就在今年上半年,中国还跟沙特、伊朗、阿联酋这些中东国家签下了一堆长期协议。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谁也别想轻易卡脖子。
另一方面,中俄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地采用本币结算。用人民币和卢布直接交易,不仅绕开了美元系统,也让美国的金融制裁大棒挥起来没那么得心应手了。当特朗普还沉浸在关税大棒的威力中时,他可能没意识到,对手已经换了赛道。
特朗普自身的行为也充满了矛盾。他这边高调制裁俄罗斯,那边却被曝出跟普京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甚至还计划在匈牙利会面。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投机做派,让他的施压显得更像是一场机会主义的讹诈,而不是坚定的战略执行。

面对特朗普咄咄逼人的喊话,印度和中国的回应,上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剧本。一个选择了战术性的规避,另一个则展现了战略性的抵抗。
印度的回应充满了模糊的艺术。莫迪给出的,是一个“口头保证”,而且特意强调,这事儿没法“立即”办到,需要“一个过程”。这话听着就很有意思,既给了特朗普一个可以拿到记者会上炫耀的“外交胜利”,让他暂时消停,也给自己留足了后路。
这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缓兵之计。用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承诺,换取实实在在的关税压力缓解,为本国的企业和经济争取喘息的时间和空间。这背后,是印度在超级大国之间求生存、谋利益的平衡术,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实用主义选择。

但到了中国这里,画风就完全变了。就在特朗普喊话的第二天,10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冷静、有力,不带一丝情绪,但字字千钧。
林剑首先明确定义了中俄合作的性质:“中俄开展正常经贸合作,正当合法、不容干扰。”这句话直接否定了美国单边施压的合法性。紧接着,他又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如果中国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必将“坚决反制”。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拒绝了,这是一种公开的亮剑。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核心能源安全是不可谈判的底线,任何形式的“单边霸凌”都行不通。这种回应的背后,是对自身实力的绝对自信,和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清醒判断。

两国反应之所以如此不同,也跟背后的“靠山”有关。虽然俄罗斯是两国的共同供应方,但中俄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曾放出话来,只要中国需要,俄罗斯愿意输送“任意数量”的石油。
这种承诺,加上两国在战略上“背靠背”的深度互信,给了中国十足的底气。当西方把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大门关上后,普京政府早已将重心转向东方,而中国,就是这个战略转向中最重要的那块“压舱石”。

特朗普政府的这套能源牌,本意是想通过极限施压,来巩固美国主导的全球能源和金融秩序。他想打击正在悄然兴起的“去美元化”趋势,同时为本国的页岩油出口打开市场。但结果呢?恐怕是事与愿违,甚至起到了反效果。
他最想遏制的,就是中俄等国在本币结算上的探索,因为这直接触及了石油美元体系的根基。可笑的是,正是他这种动辄就把金融工具武器化的行为,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了过度依赖美元的巨大风险。
当你的钱袋子随时可能因为别人的不高兴而被掐断时,你自然会想办法另起炉灶。所以,特朗普的霸凌行为,客观上反而成了“去美元化”进程的最强催化剂。

同时,这种赤裸裸的“交易型外交”也严重损害了美国的信誉。一边挥舞大棒打压竞争对手的能源,一边又急不可耐地向别人推销自家的页岩油。这种吃相,把盟友和伙伴都当成了可以随意收割的市场,暴露了其政策背后的真实动机。
长此以往,谁还会相信美国是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器”?它的外交号召力,正在这种一次次的利益算计中被消耗殆尽。

更讽刺的是,这种分而治之、挑拨离间的手段,非但没有拆散对手的联盟,反而让他们抱得更紧了。美国的极限施压,让中俄两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唯有“背靠背”的战略协作,才能抵御外部的狂风暴雨。
中国庞大而稳定的市场,为在西方制裁下苦苦支撑的俄罗斯经济提供了一块坚实的“压舱石”,这使得美国企图围堵和孤立俄罗斯的战略,在东方战线上被彻底抵消了。这恐怕是白宫里那些战略家们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