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制菜正名:打破认知迷雾,回归理性消费

#头条媒体人计划#为预制菜正名:打破认知迷雾,回归理性消费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预制菜如同一位悄然登场的新角色,本应凭借便捷高效的优势融入大众生活,却不幸陷入了舆论的漩涡,遭受诸多误解与偏见。如今,必须给预制菜正名,否则餐饮市场乃至整个食品安全治理领域都将乱成一锅粥。


西贝风波:暴露社会包容之殇


近期,西贝莜面村“闭门煮饭”事件在餐饮界引发轩然大波。消费者满心期待花费不菲在西贝门店品尝到现做的美味莜面,却惊觉原来是加热预制菜,愤怒之下愤而维权。这场风波表面上看是“预制菜该不该吃”的争议,但深入剖析,实则暴露出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否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是否具备理性讨论不同意见的包容空间?当消费者提出质疑时,西贝第一时间不是诚恳解释预制菜的合理性,而是急于辩解“没有欺骗”。这种应对方式,无疑让其错过了与消费者坦诚沟通的最佳时机,也让事件不断发酵升级。


预制菜:现代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晶


预制菜本质上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放眼国际,日本预制菜普及率已高达60%以上,美国更是超过80%,而中国目前仅在10% - 15%的水平。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举办),日本为十万多名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餐食,其中90%以上是预制菜,且实现了零食品安全事故。这组鲜明的数据有力地揭示了一个事实: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食品工业化进程中的正常形态。就如同我们不会因为面包店使用发酵粉就认为面包不新鲜一样,我们也不应因预制菜运用了现代技术就全盘否定其价值。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合理使用的预制菜,其营养保存率甚至高于多次翻炒的现做菜肴。”预制菜通过科学的加工和包装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选择。


餐饮通行:降本增效的合理之选


餐馆和食堂使用预制菜是全球餐饮业的通行做法。以国际知名快餐品牌为例,美国麦当劳的牛肉饼全部来自中央厨房的预制产品,肯德基的炸鸡半成品运输半径可达上千公里;国内真功夫、吉野家等快餐企业预制菜使用率超过90%。北京某中央厨房负责人曾算过一笔精细的账:采用预制菜后,出餐时间从平均15分钟大幅缩短至3分钟,食材损耗率从8%降至2%,能源消耗降低30%。这些令人瞩目的数字背后,是餐饮业在保证基本品质前提下,为了降本增效做出的合理选择。


食堂领域同样如此。上海某中学引入预制菜后,学生就餐等待时间从20分钟锐减至8分钟,剩餐率下降40%,家长满意度反而提升了15个百分点。预制菜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餐饮供应的效率,还改善了整体用餐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享受到热乎的饭菜,也减轻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监管核心:把控有害添加剂


真正需要严格把控的,并非预制菜这一形式,而是任何菜品中有害添加剂的使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抽检预制菜样品2.8万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8.5%,与现制现售食品合格率基本持平。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个别小作坊违规添加防腐剂,或是冷链运输不规范导致变质,这与预制菜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在预制菜监管方面,日本实施比普通食品更严格的“赏味期限”制度,所有产品必须标注原料溯源信息;欧盟则将预制菜纳入传统餐饮同等监管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这种基于科学而非情绪的监管,才是解决预制菜安全问题的正道。只有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管体系,才能确保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认知混乱:“名实不符”的市场困局


如果我们拒绝给预制菜合理定位,整个社会将陷入“名实不符”的认知混乱。消费者既希望享受便捷低价的餐饮服务,又苛求每道菜都是厨师现做;商家既迫于成本压力采用预制菜,又不敢坦诚告知。这种矛盾心态导致市场信号严重扭曲。广州某餐厅因明确标注“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反而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营业额提升20%。反之,那些遮遮掩掩使用预制菜的商家,一旦被曝光就引发舆论海啸。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龙成警告:“如果不建立清晰的预制菜标准体系,未来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困局。”长此以往,诚信经营的商家可能会因成本过高而被淘汰,而不规范的商家则可能凭借不正当手段获利,这将严重破坏餐饮市场的健康发展。


正名之路:回归理性的关键一步


给预制菜正名,为其开绿灯——任何餐馆,都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并公示“本餐厅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这并非是为预制菜辩护,而是回归理性讨论的起点。就像我们欣然接受冰箱保存食物、接受微波炉加热饭菜一样,预制菜只是食品供应现代化的一个环节。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建立透明的信息告知制度、严格的安全监管体系和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当务之急是制定科学的预制菜分类标准(如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等),明确不同类别的添加剂使用规范,让消费者在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否则,我们将在“现做情结”与“效率需求”的撕扯中继续争论不休,最终让整个餐饮行业乃至食品安全治理陷入“乱成一锅粥”的被动局面。而各餐馆可能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一面公开打出“本餐厅没有预制菜”的招牌,一面又在后厨不得不偷偷使用预制菜。这样一种公开说假话、全面说假话的局面,实在是荒唐可笑,应该尽早结束。


透明消费:保障消费者权益


张核子进军预制菜市场,转型卖方便米饭,这一消息让家长们忧心忡忡。预制菜必须像我们熟悉的方便面一样,详细公布配方、出厂时间、保鲜时间等各种要素。预制菜应大大方方地进入超市,而不是躲躲藏藏。目前,预制菜神秘地躺在餐馆的冷冻室,“化身”后解冻端上餐桌,全社会都在使用,但生产者躲避,销售者回避,使用者猜测,一旦被现身后就遭到唾骂。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厂家加工一袋酸菜鱼的原料成本是多少?如果能在超市购买到一袋“酸菜鱼”预制菜,到底需要多少钱?很多消费者表示,宁愿自己用微波炉做好一袋酸菜鱼,也不愿在餐馆被忽悠。如果上餐馆,当然希望吃到厨师现场杀鱼后精心烹制的鱼。赞同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的观点,消费者也没必要过度纠结苛求,关键是要保障安全卫生和消费者的知情权。


预制菜已经被污名化了,必须为其正名。关键在于明确告知、制作达标、价格合理,监管及行业规范要严格到位,让大众拥有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预制菜才能在市场上健康发展,消费者才能真正享受到预制菜带来的便捷与美味。让我们共同打破对预制菜的认知迷雾,回归理性消费,让预制菜在阳光之下绽放应有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美食   迷雾   认知   消费者   餐馆   餐饮   食品   市场   知情权   日本   食品安全   名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