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航天史上由多国联手打造的“太空旗舰”——国际空间站(ISS),很快就要退役了!
7月29日,据俄媒确认:国际空间站退役草案已正式定稿,计划于2028年启动有控解体程序,2030年之前彻底坠入南太平洋“航天器坟场”。
消息一出,航天圈哗然。这座耗资上千亿美元的巨型太空实验室,如今,它的“谢幕”不再是猜测,而是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从1998年开始组建到2020年代初的全面运转,ISS是全球16国共同参与、跨越25年的合作结晶。
然而,这座“在太空中漂浮的联合国”,其实早已显露出结构性疲态,早在多年前,衰老的征兆便已密布其身。
2021年,宇航员首次报告舱体出现微裂缝,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密封失效、电子系统频繁宕机、冷却系统老化、材料疲劳逐年加剧。
2023年俄罗斯舱段出现多点漏气,被迫用“胶带”暂时封堵;2024年,一位美国宇航员更直言:“空间站就像一辆报废边缘的卡车,随时可能在轨道上散架。”
事实上,原计划运营15年的ISS,至今已超期服役了十年,虽然看起来还能继续维持,可风险已经不容忽视!
很多人说,继续修一下或许还能延长几年寿命,可现实是不同于地面设备,空间站一颗螺丝的更换都可能牵动上亿美元的任务预算,修复成本高得惊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内部评估显示,若想将ISS维持到2030年,需额外投入约50亿美元用于维护与安全冗余建设。
特朗普自然是不会咬牙吞下这巨额花销的,可指望其他国家也没用,因为其他国家也开始心猿意马,心思早已背道而驰。
俄罗斯虽在名义上仍是ISS合作方,但实际上早已将战略重心移回国内。
2022年起,俄方明确表示不再参与“无休止的空间站维护”,并转向筹建自有空间站“俄轨平台”,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首个模块。
在乌克兰冲突加剧、西方制裁重压下,俄罗斯已无力也无意再承担ISS这一“国际工程”的高负荷责任。
而美国方面,尽管NASA仍在“拖延战略”中运作ISS,但其真实意图也早已倾向脱离多边机制,自建以商业为核心的新型太空基础设施。
SpaceX、Blue Origin、Axiom、Sierra Space等私营航天企业纷纷接到低轨商业站建设合同,成为接棒ISS的主要棋子。
尤其是SpaceX的“星舰”系统,被赋予了取代SLS火箭的希望,承担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主力角色。
换句话说,国际空间站正在“被各国悄悄抛弃”。所谓的“国际合作”,已成为一种被时间淘汰的遗产。
当然,核心问题还是在于美国等国家都“缺钱”了!自己修不起了。
从美国最新航天预算可见端倪:NASA虽然在表面上维持ISS部分经费,但更多资源已流向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火星前哨任务、深空通信系统建设等“远距离目标”。
2025年,NASA宣布中止火星样本返回任务,一方面因为预算紧张,另一方面则因希望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入商业航天企业以及月球等。
这说明美国将尽快空间站转化为商业平台,政府的身份也将由建造者逐步转变为用户。
悲哀的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众欧洲与日本虽仍是ISS成员国,却处于尴尬的边缘。他们无力独立维护空间站,又在新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支点。
欧洲航天局(ESA)表面上喊出“维持ISS运作”,但其实早已与NASA达成联合开发“月球门户站”的协议,部分项目转向阿尔忒弥斯计划。
日本同样希望通过与美国深度绑定,获取登月和火星任务中的分工权。此消彼长之下,ISS逐渐沦为“集体拖延”的尴尬象征。
在这种局面下,西方国家在战略上“另起炉灶”,反而给了我国空间站“拔得头筹”的机会!
2022年建成、采用T字型模块设计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很快将成为全球唯一运行中的大型载人科研平台。
没有争议、没有妥协、没有资金掣肘,中国以“一国之力”独立建造、发射、运营,成功完成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型。
中国空间站在空间材料、激光通信、半导体晶体生长等方向也不断突破,建成“在轨实验生态链”,逐渐形成基础科研与工程验证协同运行的闭环机制。
相比ISS那种高度复杂、分国管理的操作模式,天宫的集中化指挥、模块化结构、大数据调度系统显得更为高效与现代。
有人质疑:天宫空间站的舱体总容积只有110立方米,相较于ISS的915立方米似乎“小屋见大屋”。
但这是一种表面化的误判。从技术演进视角看,这恰恰反映出中国空间站对功能密度和舱段集成度的极致追求。
ISS中的诸多模块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设计,其中俄罗斯的“曙光号”甚至仍使用软盘保存数据。
而天宫空间站采用的是21世纪的全新技术架构,问天舱的可调重力实验柜可模拟从0到2g的多重重力环境。
梦天舱则拥有自动化货物转运系统,实现实验设备的舱外部署自动化,这在ISS上根本无法实现。
更重要的是,天宫预留了未来舱段扩展对接口,可根据任务需求“动态扩容”,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自进化”空间实验平台。
此前,中国围绕空间站应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已经邀请了17个国家参与,来自日本、沙特、印度等国家的项目已经入选,准备登船执行实验。
这是全球航天史上首次由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主导的轨道实验项目,中国不仅提供技术平台,更培训载荷工程师、分享实验数据,构建“共用太空”的新范式。
而欧美“选择性开放”的航天合作模式正在失去吸引力。
一位联合国航天专家直言:“曾经空间合作是发达国家的俱乐部,而今天,中国正在打破这一‘门槛规则’。”
2030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将成为历史文献中的篇章!ISS的谢幕将预示着太空格局的彻底转变。
中国天宫,将在5年内成为下一个“全球太空战略资源中心”,国际空间站的时代即将终结,但另一个时代已经悄然开启。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