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三巨头差距断崖:美的净利润385亿,海尔187亿,格力令人意外

当小米总裁带着“三年内杀入家电前三”的PPT拜访美的时,大家都很好奇,美的、格力、海尔,小米打算挤掉谁?

直到2024年财报揭晓后,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美的以385亿净利润稳坐头把交椅,海尔187亿利润增速亮眼,而曾与美的并驾齐驱的格力,却在营收下滑中交出322亿净利润。

那问题来了,格力到底是被低估,还是真的站在悬崖边?

业绩天平严重倾斜

2024年简直是三巨头的“分化元年”。

2024年美的的营业总收入直接冲到4091亿元,归母净利润也有385亿元,净利润增速还保持在14.3%。

不光规模大,利润还高,而且它的全球化做得特别好,在海外市场一直领跑。

不仅如此,美的手里的现金流也足,抗风险能力根本不是一般企业能比的,妥妥的行业“领头羊”姿态。

再看海尔智家,2024年营收2859.81亿元,虽然比美的少了不少,但归母净利润187.41亿元,净利润增速12.92%。

这个增速已经很强劲了,而且海尔的高端化路子走得特别见效,像卡萨帝这样的高端品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更别说它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也早有收获,整体增长劲头很足,稳稳占住了第二的位置。

可轮到格力电器,情况就有点尴尬了,2024年营收1891.64亿元,不仅同比下滑7.26%,还在两千亿门槛上徘徊了五年。

偏偏有意思的是,它的归母净利润还微增10.91%,达到321.85亿元。

细究下来才知道,这利润增长其实靠的是空调的品牌溢价,同规格的1.5匹变频空调,格力卖2599元,比美的贵680元,比海尔贵760元。

可这种靠“赚差价”的模式根本不长久,更何况格力的业务结构还失衡,除了空调,其他业务都没起来,碰上行业存量竞争,日子自然不好过。

研发投入差出“千亿级”

而美的之所以能坐稳龙头,更核心的是背后砸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

它早就摸透了“技术才是硬道理”,2024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超160亿元,近三年累计430亿元。

十年下来总投入算下来日均研发投入就得有4383万元,相当于每天往研发里砸近4400万。

更关键的是,美的的研发队伍也够扎实,研发人员占比达到18%。

目前美的已经建成1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82个省部级科创基地,2024年一年就新增全球授权专利超1.1万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了5000件,累计专利更是高达9万件。

其中全球首款15槽10极变频压缩机,直接实现了降噪30%的突破。

看看奖项就知道,不仅斩获13项中国轻工联科技奖,其中6项还是一等奖。

研发攒下的技术家底,恰恰成了美的全球化扩张的“敲门砖”,美的搞了个“中国供中国,区域供区域”的战术。

简单说就是在哪卖就在哪造或者就近供应,既降低了成本,又能快速适配当地需求。

而海尔的研发就是精准踩中“高端化”赛道。

旗下卡萨帝集结了全球14国300多位设计师,一款带“AI之眼”的套系冰箱,能自动识别食材新鲜度还给烹饪建议,直接拿下1.5万元以上高端冰箱市场59.2%的份额。

而且海尔的研发很懂年轻人,Leader品牌靠用户建议,3周就造出三筒洗衣机,一周预约量破8.8万人,每分钟8人下单,成了妥妥的现象级产品。

不仅如此,海尔在欧洲市场营收超320.89亿元,同比增长12.42%,中东非市场增速更猛,直接暴增38.25%,就连高通胀的美国,都实现了逆势增长。

反观格力,研发投入始终没拿出像样的数字,虽然也喊着搞智能家居,但核心还是靠空调吃老本。

2024年智能装备营收暴跌36.68%,只剩4.24亿元,新能源业务占比不足10%,多元化几乎停摆。

还有就是格力和个人IP深度绑定的潜在风险。

线下门店全换成“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等于把品牌声誉和个人绑在了一起。

董明珠的直播带货倒是热闹,跟孟羽童“世纪大和解”那场直播吸引295万人次观看,还创下过单日65.4亿元的销售额。

可懂行的都知道,这销售额里大多是经销商“进货”,根本不是终端消费者真金白银的购买,只是把库存从厂家搬到了经销商仓库。

更暴露风险的是,2025年初一句关于董明珠的谣言,就直接导致格力股价跌超3%,这说明公司早已没了“去个人化”的抗风险能力,传承和声誉隐患全摆在明面上。

就在传统巨头们各自为战时,小米像一个“破局者”,从侧翼杀了进来。

小米的线下破局

小米的打法,完全是降维打击。它的核心武器不是家电本身,而是那个连接了超9亿台设备的AIoT生态平台。

买小米空调,你可以用小爱同学语音控制;买小米冰箱,它能和你的手机、汽车联动。这种“万物互联”的体验,是传统家电企业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而且,小米把“性价比”玩到了极致。

一台1.5匹的变频空调,售价只要1999元,比格力便宜了整整600块,这对于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来说,诱惑力是致命的。

2024年,小米空调出货680万台,同比暴增50%;冰箱、洗衣机也全线增长,IoT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增速高达30%。

当然,小米也知道自己的短板。

2024年底国内线下零售店已经开到1.5万家,2025年还计划新增5000家,就是要把网点铺到消费者家门口。

而且产能端的布局更显野心,聚焦空调的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年11月就要投产,还配套了100余间实验室。

这就意味着小米能实现高端产品自研自产的闭环,再也不用完全依赖代工。

小米的目标很明确:先用生态和性价比在线上撕开一个口子,再用疯狂扩张的线下门店和自建产能,完成对传统巨头的“合围”。

它叫板美的,觊觎的正是格力的位置。

看完四家公司的底牌,未来的格局似乎已经初现端倪。

美的的“科技+全球化”护城河越来越深,它将继续扮演“领跑者”的角色,无人能撼动。

海尔的“高端+海外”双轮驱动,让它有了和美的在不同赛道上掰手腕的底气,地位稳固。

格力则站在了悬崖边上。

如果它不能在多元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不能理顺混乱的渠道,不能降低对个人IP的依赖,那么被小米挤出“三巨头”行列,将不再是猜想,而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

小米目前就是最大的变数,它的线下扩张速度和武汉工厂的投产效率,将决定它能否在2025年真正“杀入前三”。

如果成功,中国家电行业将迎来“美米海”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财经   海尔   断崖   家电   净利润   差距   意外   小米   空调   中国   市场   冰箱   品牌   赛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