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场前所未有的高温风暴强势席卷全球,其威力远超想象。
我们刚熬过酷热难耐、平均气温高达38度的七月,紧接着又迎来了更加炙热、平均气温飙升至41度的八月。国内多个城市仿佛被置于巨大的蒸笼之中,地表温度突破70度大关。
随手将一杯水泼向地面,瞬间便能听到“呲啦”一声,水汽迅速蒸发。人站在户外,那种酷热之感,就如同置身于高温汗蒸房,令人难以忍受。
联合国早已发出严正警告,地球正朝着越来越炎热、越来越危险的方向发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场高温危机中独善其身。
那么,这场来势汹汹的高温风暴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如何深刻地冲击全球通胀、粮食以及能源等诸多关键领域呢?
高温正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粮食安全,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粮食危机。全球主要的粮食产区,大多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然而,不巧的是,受“热穹顶”效应的影响,这两大区域恰恰成为了本次高温和干旱的重灾区。在欧洲,约60%的玉米产量因干旱而受到影响。
而在今年7月,河南驻马店因高温干旱,降水量仅为6毫米,与往年同期相比,骤降了96%。这个降水量甚至还不及一个矿泉水瓶盖的高度,如此干旱的情况,使得当地夏季粮食收成前景堪忧。
此外,素有“欧洲粮仓”美誉的塞尔维亚也表示,其粮食产量将大幅下降,有农户预计自己的收成可能会减少70%之多。
粮食不同于普通商品,它具有独特的敏感性。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小麦、玉米的产量就会减少6%以上,水稻产量则会下降3%。
按照粮食减产与价格上涨的关联规律,粮食每减产1%,价格便会上涨8.5%。如此计算,若高温持续蔓延,粮食价格涨幅在25%-60%之间并非危言耸听。
去年,我们的邻国日本就上演了类似的一幕。由于高温导致大米减产,米价在短期内急剧攀升。
到了5月份,10公斤大米的售价竟高达210元,这使得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日本,出现了全民抢购大米的罕见场景。
倘若高温风暴不停歇,恐怕陷入粮食抢购危机的将不止日本一国。要知道,2024年全球就有近7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若粮食进一步减产,无疑会让更多人面临食不果腹的困境。
高温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如同一场强烈的风暴,影响深远。
据推算,世界平均气温每升高约两摄氏度,全球GDP就会下降10%,而亚洲和非洲地区的降幅甚至可能高达20%。
以欧洲为例,今年欧洲多国频繁出现40度甚至超过45度的极端高温天气。大量工厂因无法承受高温而被迫停产减产,1300所学校也不得不停课。
仅在西班牙,两个月内就有1100多人因高温不幸离世。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旅游业,原本为两国贡献了10%以上的GDP,而在夏季这个旅游黄金季节,却因酷热天气,人们不愿出门旅游,导致这两个国家的GDP因天气炎热减少了1%以上,实在令人咋舌。
不仅如此,高温还致使欧洲航运要道莱茵河水分大量蒸发,水位下降,货船通行受阻。
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最终这些成本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给欧洲乃至全球经济沉重一击。
高温还使世界能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2022年,四川就因极端天气,湖泊水分大量蒸发,水电发电量急剧减少。为保障居民用电,全四川的工厂不得不集体停工五天。
而今年,高温让英国水电站发电量下降40%,法国部分核电站也被迫关停。夏季本就是用电高峰期,发电量却大幅减少,这直接导致大批欧洲国家电费飙升,甚至出现大规模停电现象。
6月下旬,欧洲电价暴涨近两倍,每兆瓦电费高达4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3000多元。这不仅是欧洲人的用电成本增加,实际上也如同给全球带来了一种“高温税”。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我们原本寄希望于AI、电动车等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走出困境,可这两大产业都极度依赖电力,而高温引发的电力短缺,无疑给未来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中国有句俗语叫人定胜天,但如果人类继续不加控制地透支地球,“人难胜天”的时代恐怕迟早会来临。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这场高温风暴虽带来了诸多灾难,但也可能成为推动全球变革的一次契机。
人类长期过度依赖和挥霍化石能源,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不断飙升。高温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在倒逼人类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它促使各国加大对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力度。我国的光伏企业已在非洲建立起太阳能降温站,新能源产业在全球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在这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变革中,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场高温风暴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提醒着我们,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快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极端天气,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高温#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