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一些在直播间里热销的床上用品 “高端四件套”,总会宣称自己是高支数、百分百棉…… 再加上低廉的价格,看上去似乎物美价廉。
但今年9月,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床上用品不仅不像网络主播们说的那么高端,还有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嫌疑。
甚至江苏、浙江等地的部分商家还会虚标床上用品支数、谎称高级棉面料
并且这种在 “高端四件套”里搞猫腻的手段似乎已经成为当地一些电商销售平台上的 “公开秘密”。
这你敢信吗?
“这种就是引引流”、”它也不算真正的匹马棉”。
2025 年 9 月,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栏目调查发现,一些直播间里吹得天花乱坠的 “170 支高端匹马棉棉四件套”,实际上就是“引引流“的货物,发货的大多是伪劣四件套。
他们卖高端四件套靠的完全是话术,而不是实打实的质量。
明明主播们的带货时, 还在镜头前唾沫横飞地推销:“家人们看过来!100 支的长绒棉四件套,符合A 类母婴级标准,适合裸睡,今天低价福利!”
可实际上这些大多只是样品,真正到货的,是不是他在直播间说的那个面料都不一定。
如果你想退货的话,他们有说法,毕竟你不去专业机构检测的话,你还真不知道他们的面料是真是假。
或许那些不法机构就是抓住了这一番不想费工夫的心理,如今甚至已经成了气候。
当时记者为了找到这些以次充好的四件套的源头,也是在线下的家纺城探查了一番。
可在某处实体店,记者实测发现,一些号称高端的床品刚打开包装竟然就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而它们的标签上贴的标志却是A类。
要知道根据国家标准 A类产品一般对应的是婴幼儿纺织产品,而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也至少需符合B类要求。
结果还是销售人员告知了缘由,所谓“A类”标签其实是商家自贴,子虚乌有。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一些商家会宣传所谓的 “100 支长绒棉”——实际只有 40-50 支,有些标注 170 支的产品,质量甚至连行业最低要求都达不到。
而在采访时,商家倒是实诚,直言不讳地说:“支数都是往高了标,这在我们这儿是公开的秘密。”
但不能说别人都干,就能蒙混过关,要知道,纺织品的支数是衡量纱线细度的核心指标,数值越大,纱线越细、面料越细腻,也是消费者选购四件套时的重要参考。
这么一来,消费者花高价以为买到了高端货,结果却是花钱买了劣质产品,大家对直播购物的信任度一下就降到底了。
这怎么得了!
而顺着这个线索深挖,记者当天又找到了一些家纺市场,而这里的造假操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在某个企业,工作人员随手就能给产品贴上 “A 类” 标签,完全不管产品实际质量。
另一个家纺更绝,把含 35% 化纤的四件套包装成 “全棉磨毛” 卖,批发价才 95 元,一年居然能卖 20 多万件。
更让人震惊的是,连造假的 “配套服务” 都配齐了 —— 辅料店老板会主动推销:“要假检测报告不?带二维码的,能‘验真’,保证看不出来。”
他们压根儿就不在乎自己用假的检测报告来蒙骗消费者是不是不对,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忽悠人。
最让人无语的是,有的企业还敢明目张胆的拿新名字糊弄消费者,就比如年销 30 万件的 “木棉皱皱纱” 四件套听着挺高端,实际上就是纯化纤。
主播还忽悠消费者说这是 “从木棉树里面提炼的纤维”,可你真去网上查,根本找不到这种材质的正经解释。
看到这样的乱象,谁能坐得住?当晚监管部门就出手了。
2025 年 9 月 21 日晚,海宁、南通的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连夜行动,对涉事商家进行检查。这次行动一共查封了 7389 套涉案四件套,抽样检测了 67 批次产品。
接下来,相关部门还会接着深入查,按法律从严从快处理,同时开展行业整治专项行动,把日常监管做得更严,坚决打击这些违法违规的事儿。
结果消息一出,涉事直播间赶紧下架了商品,平台也慌忙启动自查整改。
虽说这些不法商家都是纸老虎,但可怕的是,这种造假,消费者想维权?难!
先不说一套四件套,个人送检一次要花几百块,想维权只能亏本,很多人觉得不值当,最后只能认栽。
商家们也早已形成了成熟的造假模式,大家都这么干,也就觉得法不责众,压力反而到了想要维权的消费者身上。
那么为什么这种造假能成气候?背后的原因值得好好琢磨。
南通有商家算过一笔账:“100 支面料成本就得 300 多块,那些低价卖的根本不可能是真的。” 可他们照样打着 “破价福利” 的旗号欺骗消费者。
这背后其实是直播电商的流量大战太激烈,“高支数”“母婴级” 成了引流关键词,而平台审核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以说,商家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对 “高端生活” 的追求,把大家的 “不较真” 当成了牟利的捷径。
而这样做,隐患很大,毕竟消费者也不傻。
久而久之,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迟早就崩塌了。
主播在镜头前拍着胸脯保证 “假一赔十”,可真要他拿质检凭证就支支吾吾。
说白了,就是商家利用信息差赚黑心钱。
而消费者维权成本比商品价格还高,没人积极维权慢慢就形成了 “欺诈无风险” 的恶性循环。
这事儿对消费者来说,不光是花钱买亏吃。
也不只是花了几倍价钱买劣质床品,因为化纤产品引发皮肤过敏的事儿。
从整个市场来看,大家对直播购物越来越没信心。
长期这么下去,正规家纺企业日子越来越难,“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实不光是家纺,化妆品 “虚标成分”、食品 “概念营销” 这些套路都差不多,核心都是 “检测难、维权难”。
这提醒我们,消费者不能光看标签上的数字,监管部门也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把检测成本转嫁给企业,让造假的人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市场环境好起来。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