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调查发现:过了75岁,血糖若能保持在这个范围,可以放宽心了

很多老年人每天都在为自己的血糖数值担忧,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常常被告知要严格控制血糖。

但最近,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重要调查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老年人的血糖管理或许并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严苛。这项研究颠覆了许多人对老年血糖控制的传统认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科学依据。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每天都在为血糖数值斤斤计较,有的甚至因为血糖略高于正常值就惶恐不安,减少进食,结果导致营养不良。这种过度紧张的状态,反而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团队通过对2,500名75岁以上老年人长达8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对于高龄老人,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

研究显示,75岁以上老人的空腹血糖控制在5.6-7.8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范围内,反而显示出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更低的全因死亡率。

为什么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标准可以不同于年轻人?这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代谢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包括胰岛素分泌能力和敏感性的下降,这使得老年人的血糖调节能力自然降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8.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是非老年患者的2-3倍。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危害尤为严重,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现实生活中,82岁的王老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患糖尿病已有20年,一直严格控制饮食,每天测血糖3-4次,力求血糖控制在"完美范围"。过去一年里,他却因低血糖晕倒送医院3次,最后一次还导致了轻微脑梗。医生告诉他,对于他这个年龄,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反而是一种风险。

历史上许多长寿名人的经历也佐证了这一点。著名画家齐白石活到了93岁,据记载他晚年也有轻度血糖升高,但并未过度控制,依然保持着创作和适度活动。他的例子告诉我们,适度的血糖管理而非苛刻的控制,可能更有利于老年人的整体健康。

2019年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更是提出了"糖尿病过度治疗"的概念。研究发现,对75岁以上的老年人,过度降低血糖的治疗方案不仅没有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反而增加了低血糖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这项研究促使医学界重新思考老年人血糖管理的策略

美国糖尿病协会也在2022年的指南中明确提出,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多种慢性疾病或认知功能下降的老人,血糖控制目标可以相对宽松,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5%-8.5%范围内即可。

协和医院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观点。研究团队发现,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糖控制有一个"黄金窗口期":空腹血糖在5.6-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0.0mmol/L。在这个范围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高,全因死亡率最低。

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可以放任血糖不管。血糖过高仍然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视网膜病变、肾脏损伤等。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既不过度紧张,也不完全放任。

为什么这个看似"宽松"的标准反而更有利于老年人健康?这涉及到机体的整体平衡。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而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系统是一种严重打击,可能触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过度控制血糖往往意味着饮食限制增加,这可能导致老年人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免疫功能和肌肉维持。中国营养学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膳食指南》中指出,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不足是导致肌少症的重要因素,而肌少症与老年人跌倒和生活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血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而非仅仅盯着数字。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合理的血糖管理策略应考虑到其整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预期寿命等多方面因素。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贾伟平教授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相比于那些血糖控制非常严格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宽松达标"范围内的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更好,抑郁发生率降低了38%。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中国健康养老蓝皮书(2022)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超过75%,其中糖尿病占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管理老年人血糖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糖管理需要个体化,不能简单套用年轻人的标准。需要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功能状态、合并疾病以及预期寿命等多方面因素。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晓梅教授指出:"老年人血糖管理的目标不应只盯着数字,而是要关注生活质量。我们常说'治未病不如治未老',对于高龄老人,保持适度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可能比严格控制血糖更重要。"

近期发表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适当宽松的血糖控制标准与改善认知功能、降低跌倒风险等多项指标呈正相关。这为老年人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老年人血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非简单地追求血糖数值的"完美"。协和医院的这项调查结果,为众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建议。

75岁以上老年人应如何科学管理血糖呢?应该建立合理的血糖目标值,空腹血糖控制在5.6-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范围内。

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适度的身体活动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中国老年医学会推荐,老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至关重要。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每天至少摄入1.0-1.2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和免疫功能。

定期监测血糖,但不必过于频繁。对于75岁以上、血糖相对稳定的老年人,每周监测2-3次血糖可能就足够了,避免过度关注数字带来的心理压力。

同时,老年人应增强低血糖防范意识。低血糖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测量血糖并采取措施。

老年人的血糖管理应是综合性的,不仅关注血糖本身,还要关注心血管健康、肾功能、视力等多方面因素。健康长寿的秘诀在于整体平衡,而非某一项指标的"完美"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健康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协和医院的这项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科学、人性化的老年血糖管理思路,让众多老年人在保证健康的同时,也能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李全民.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思考与实践.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2):104-10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3,24(5):337-345.
[3]贾伟平,周智广.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3):315-320.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老年人群膳食指南(2021).中国食品与营养,2021,27(6):5-12.
[5]中国健康养老蓝皮书编委会.中国健康养老蓝皮书(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养生   血糖   老年人   中国   老年   低血糖   健康   协和医院   范围内   糖尿病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