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圈,“预制菜”三个字,最近成了流量密码。尤其是西贝掌门人贾国龙和罗永浩开撕之后,一场关于“预制菜是不是原罪”的全民讨论,再次被推上热搜。
但这场看似简单的骂战,背后其实藏着三个层次的问题:餐企的公关认知错位、供应商的业绩隐忧,以及消费者真正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剧情。
罗永浩在直播间说自己已经不是“老赖”了,终于可以坐飞机出差了,顺带提了一句“我都能坐飞机了,还吃你西贝的预制菜?”贾国龙当场不干,直接微博开怼:“我们西贝没有预制菜!”
问题来了,KFC、老乡鸡、甚至瑞幸咖啡,菜单里不也都是预制产品吗?但人家从来不否认。关键在于,消费者不讨厌预制菜,讨厌的是用了预制菜却不承认,还要贴上“现炒”“手工”的标签。
西贝的“我不是”式公关,错的不是内容,而是态度。你越狡辩,公众越怀疑。最终,把一场原本可以低调带过的小直播,变成了品牌危机。
其实,预制菜早就不是秘密。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本质上就是预制菜的一种形式,只是名字包装得更讲究一点。
西贝否认预制菜的同时,它的供应商却是国内预制菜龙头之一的千味央厨。这家公司2022年上市,靠的正是预制菜的快速增长。
但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出,市场有点傻眼了:
主打产品——主食类、小食类销量双双下滑,反倒是冷冻调理菜肴(即预制菜)增长了67.31%,成了唯一的亮点。
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一句话总结:靠预制菜撑起业绩,但也暴露出增长的天花板和客户结构的脆弱性。
从肯德基、瑞幸的表现来看,预制菜根本不是什么“原罪”。肯德基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依旧增长,说明消费者并不反感吃“预制”的东西。
消费者真正介意的,是: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而在政策层面,国家近年来也在加紧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调产品标签、溯源能力和添加剂信息透明——这恰恰印证了公众对“知情权”的关注。
千味央厨也在尝试应对这种趋势:
但归根结底,只有品牌和供应链一起坦诚面对消费者,才能在预制菜赛道走得更远。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行业的原罪。它是现代餐饮的效率工具,是厨房里的“空调”,让快节奏生活中多一份便利。
但它也不该是“遮羞布”或者“营销话术”。
企业要做的,不是抵赖和隐瞒,而是坦然承认+清晰标注+合理定价。
当消费者知道你卖的是预制菜,却依然愿意为口味和便利买单,这才是真正的品牌信任。
西贝的翻车,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提醒:
我们不怕你用预制菜,就怕你不诚实。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