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视角看西伯利亚: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占据它

说到西伯利亚,得先捋清一个事实:这地方大,大得吓人。比谁?比个欧洲都不打怵,从乌拉尔山一直到太平洋,面积一数,十三个法国都塞得下。

可这么大一片地,历史上,居然不是中国的。问题就来了——按说中国古代疆域一度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势,怎么偏偏对西伯利亚这块地方就“礼让三分”了呢?是打不过?是不想要?还是……不屑要?

答案嘛,没那么简单,但也没那么高深。今儿咱就用点“说学逗唱”的劲儿,把这事剖开了讲——讲讲一个哥萨克扛着火枪往东突突的故事,也讲讲一个中华皇帝掂量边疆、打算盘的逻辑。

哥萨克的雪地长征:两万公里,走出了俄罗斯的东部版图

要说西伯利亚的归属,那得从一个雪夜讲起。

时间是十六世纪末。地点嘛,乌拉尔山以西。人物,俄罗斯的老相识——哥萨克。不是开卡车的那帮,是马背上的那伙。那天晚上,一队哥萨克战士披着兽皮,蹲在篝火边啃冻面包,头儿指着东方说:“那边没人,往那边走。”

话音一落,大家就骑上马,往东奔。没有地图,没有补给,更没有粮草,凭的是一口火枪和一腔热血。

结果还真就走通了。

这不是吹牛皮,俄罗斯的历史学家都承认,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叶,哥萨克“长驱两万公里”,愣是把乌拉尔山到太平洋这片地方,“大踏步”吃进了肚子里

有人算过,四百年里,俄罗斯平均每天扩张130平方公里。什么概念?一天一个小县城,四百年不带喘气的。按这个速度,别说西伯利亚,就连北极熊都得让地儿。

而这背后,当然不是哥萨克闲得没事干,而是整个俄罗斯国家的战略思路——往外扩,向资源要生存空间,向地理要出海口。你可以说它是野心,也可以说它是生存本能。

毕竟,俄罗斯处在个“鸡肋”位置,地广人稀,资源是有,可冻着。农业?一年种一季,刮大风下大雪。跟西欧那些小国比,日子过得是真紧巴。

所以,不扩张,就得饿肚子。更何况,这帮人刚刚从蒙古人手里夺了点权力,骨子里就残留着草原帝国的基因——你占的地越多,就越有面儿。

所以从伊凡雷帝开始,一路往东刷图,从鄂毕河、叶尼塞河、再到勒拿河,哥萨克的靴印一脚一脚踩到了太平洋边。可这一路打下来,他们发现一个神奇的事儿——没人挡路。

为什么没人挡路?难道那边真是人烟稀少、鸡不下蛋、鸟不拉屎的冰原地?非也非也,其实,那地方早有人住了,几十种民族,古老的部落文明,蒙古、突厥、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全都有

只是,这些人不像中原王朝那样,集中组织、严密防御,大多是部族联盟,散居各地,打不过集中来的俄罗斯骑兵。

说白了,就是“零散防御,难以阻挡”。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哥萨克一打一个准,碰着点反抗也都轻易拿下。对他们来说,这是“天赐良机”,对西伯利亚的原住民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

而这一路打下来,哥萨克不仅人来了,教堂也来了,毛皮商人也来了,税官也来了。沙皇一声令下:“谁打下来的地,归国家。”于是,整个西伯利亚就成了俄罗斯的囊中之物。

中国的边疆智慧:为什么不抢,而是稳住

接下来看另一边——中国。

老百姓有句老话:“隔山不打虎,隔河不问事。”说得有点土,但放在中国古代王朝的边疆策略上,那叫一个精准。

从地理上说,中国跟西伯利亚是接壤的。内蒙古往北,黑龙江往东,过去了就是鄂毕河、勒拿河那些地方。

那你说,咱古人没眼力价儿吗?看不出来那边地大物博?非也。中国历代王朝,从汉到唐到明,其实对那边一直有认知。汉武帝时候的张骞就说过:“西北之地,地广人稀,有野象、野马,可行军。

但是,知道归知道,真去占,那得再想想。

首先,地太冷。西伯利亚的气温——冬天零下五十度,冻死一锅饺子都不带化的。古代没羽绒服、没暖气,更没有铁轨和高速,送一支军队进去,全冻那了。

其次,交通成本高。打个比方,从北京出兵到西伯利亚,得走山、穿林、趟雪,还得带粮带辎重,走到半路人都饿瘫了。别说守,连养都养不起。

再一个,中国的治国逻辑不是“哪里没人我就占”,而是“哪里能治理我才统”。中原王朝讲究“王化”,意思是说,不光要打下来,还得让那儿老百姓听话、交税、读书、穿衣

这就得派官、设郡、修庙宇、建仓库,一套下来,财政得空一大半。为了那点冰天雪地折腾这么大一个国家,值不值?历代皇帝都算过这笔账,算完都说:不值。

于是,中国对北方边疆采取的策略是——设缓冲。蒙古、女真、达斡尔,这些游牧部族就成了王朝的“外圈护卫”。他们打谁打得凶,就给谁点好处,让他们自己守边。这样一来,西伯利亚那头要想打进来,得先过这几关。

说白了,中国搞的是“文明吸附”,不是“军事吞并”。

还有一点,中国的边疆观念不是地图上的边界线,而是“可控范围”。打个比方,一个地方的人愿意交贡、听诏令,那就是中国的附属地,至于有没有设郡设县,那不重要。西伯利亚太远,没人来朝贡,也没人能管得了,那就不强求

这就是“王道政治”,不是“抢地游戏”。

文明差异背后:一个在拓边,一个在筑墙

说到这,问题越来越清晰了。

俄罗斯人的扩张,是典型的地理生存驱动——我得吃饭,我得保命,谁拦我,我就打。再加上继承了蒙古帝国的军政模式,一路打过去,顺手占,顺手砍,顺手建城

而中国的边疆逻辑,是文化政治驱动——我得治理,我得教化,打完得设官立制,不能乱。西伯利亚不是不能打,而是打下来没用。

这就好比两个邻居,一个住别墅还想盖仓库,另一个租单间连厨房都想扩。想法不一样,做法自然南辕北辙。

这套差异,后来在清朝和俄罗斯的边界谈判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中国主张的是“历史控制区”,俄罗斯主张的是“现实驻军点”。一个讲传统道义,一个讲谁打到哪儿就是谁的。

结果是啥?谈着谈着,就签了个不对等条约。

当然了,历史不能重演,也不能假设。如果当年中国真打西伯利亚,那得付出多少代价?谁也说不准。但至少从文明演化的逻辑上讲,中国当时的战略选择,不是懦弱,而是权衡。

一块地,两种文明的照妖镜

西伯利亚,不仅是一块冰冷的土地,也是一面照妖镜。

它照出了俄罗斯的扩张本性,也照出了中国的治世逻辑。一个把地当战利品,一个把地当责任田。

今天的我们,再回望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争论谁更“应该”拥有那里,而是为了看清楚,过去几百年里,东西两种文明是怎样一步步做出选择的。

当年哥萨克扛着火枪往东跑,中国皇帝则坐在宫里批奏章。前者开疆拓土,后者谨守边界。这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文明取舍的问题。

那么,中国几千年来为什么没有占据西伯利亚?

答案不在地图上,在思维方式里。

参考资料:

沙俄是怎样征服西伯利亚的.中国社会科学网.2009-10-10

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历史研究所.2018-12-2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9

标签:历史   西伯利亚   中国   视角   俄罗斯人   年来   哥萨克   俄罗斯   王朝   边疆   乌拉   达斡尔   蒙古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