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秦王李从荣误以为父亲李嗣源已死,带兵闯宫夺位,反被诛杀。原本与皇位无缘的三子李从厚,突然被推上风口浪尖。11 月,李嗣源病逝,17 岁的李从厚在灵前即位,成了后唐闵帝。这个此前毫无执政经验的少年皇帝,怎么也想不到,哥哥的莽撞和父亲的猝死,会让皇冠如此戏剧性地砸中自己。
李嗣源留下的顾命大臣朱弘昭、冯赟,因告发李从荣有功,早已觊觎权力。他们见李从厚年轻稚嫩,便将朝政大权牢牢攥在手中。军事、政务全由二人决断,李从厚不过是个摆设。朱弘昭甚至大言不惭地对亲信说:“主上幼弱,吾辈当共力维持。” 表面是辅佐,实则是把皇帝当成了傀儡。
朱弘昭二人深知,李嗣源养子、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是最大威胁。李从珂骁勇善战,麾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在军中威望极高。为了削弱他的势力,二人以皇帝名义下旨,将李从珂调任河东节度使。这一招看似是正常的官员调动,实则是想让李从珂离开经营多年的凤翔老巢,到人生地不熟的河东,便于控制。
李从珂接到调令后,怒不可遏。他清楚,这是权臣在步步紧逼,若乖乖赴任,迟早会被除掉。想起义父李嗣源在位时,自己为后唐南征北战,身上伤痕累累,如今却落得个被猜忌排挤的下场,他心寒不已。部下将领也纷纷劝说:“主上幼弱,政在权臣,大王功名震主,离镇必无保全之理。”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李从珂决定铤而走险,起兵反叛。
应顺元年(934 年)二月,李从珂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李从厚派西京留守王思同率军征讨,王思同是一员悍将,很快将凤翔城团团围住。凤翔城低河浅,李从珂人马不多,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将士们死伤惨重,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李从珂登上城头,突然脱掉上衣,露出身上百余处伤疤,声泪俱下地对攻城士兵喊道:“我跟随先帝南征北战,身上的伤都是为了后唐江山!如今皇帝年幼,被奸臣操控,要置我于死地,我究竟犯了什么罪?” 城下士兵大多曾是他的部下,见此情景,想起他往日的勇猛和对士兵的善待,纷纷动容。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率先高呼:“愿随潞王共图大事!” 一时间,朝廷军纷纷倒戈,战局瞬间逆转。
李从珂在凤翔大捷后,士气大振,率军东进,直指洛阳。一路上,各郡县望风而降,朝廷派来阻击的军队也纷纷倒戈,加入他的阵营。李从厚这边则是兵败如山倒,前线的接连失利让他慌了手脚,只能带着身边仅有的五十多名骑兵,仓皇逃离洛阳。
在逃亡途中,李从厚就像一只惊弓之鸟,风餐露宿,狼狈不堪。到了卫州,他满心期待能得到姐夫石敬瑭的帮助,重整旗鼓。没想到石敬瑭早已心怀鬼胎,见李从厚大势已去,不仅拒绝伸出援手,还为了向李从珂表忠心,将李从厚的亲信全部杀害,把他囚禁起来。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命运的落差让人唏嘘。
李从珂进入洛阳后,立刻派人前往卫州,将李从厚杀害,以绝后患。这位年仅 21 岁的皇帝,在位仅仅 5 个月,就以这样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后唐历史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934 年四月,李从珂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城。他深知,想要坐稳皇位,必须要得到皇室和大臣们的支持。于是,他先入宫拜见了曹太后和王太妃,表达了自己的 “忠心”,声称自己起兵只是为了清除奸臣,别无他意。在取得太后的认可后,他又前往西宫,在明宗李嗣源的灵柩前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的 “无奈之举”,试图以此赢得众人的同情和信任。
在太后的支持下,李从珂先是被封为监国,代行皇帝职权。随后,在群臣的 “劝进” 下,他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清泰,史称后唐末帝。这场皇位更替看似顺利成章,实则暗藏危机。李从珂虽然登上了皇位,但他的皇位是通过政变得来的,这让许多大臣和藩镇将领对他心怀不满。而且,他接手的后唐,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契丹等势力的威胁,可谓是内忧外患。
李从厚被杀、李从珂即位的事件,是五代十国时期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的典型案例。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皇帝的权威荡然无存,实力才是硬道理。李从珂凭借军事威望和部下支持,成功夺权,但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 如何驾驭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李从珂即位后,虽然试图稳定局势,但他治国无方,加上对石敬瑭等节度使的猜忌,最终引发了更大的危机。936 年,石敬瑭联合契丹反叛,李从珂无力抵抗,最终自焚而死,后唐灭亡。这场政变虽然让李从珂登上了皇位,却也加速了后唐的衰落,成为五代乱局中的一个注脚。从李从厚的意外登基到被杀,再到李从珂的反叛即位,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它不仅展现了五代时期权力斗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动荡年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