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现在就中国有安世的芯片卖,要买还必须得用人民币。”路透社的一席话,把荷兰政府扎了个透心凉,忙前忙后,合着最后是抢了个空壳。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所谓的“防止技术外流”和“国家安全”为由,援引一项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宣布接管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的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并罢免其中国籍首席执行官。
然而,荷兰政府这场看似果断的接管,却在短短几天之后就迎来了剧情的彻底反转。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出通知,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从中国出口芯片及相关物料。
管制令一出,安世位于东莞的主要封测工厂的出货立即中断。
东莞的工厂承担着安世大约70%的封装产能,是安世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荷兰政府虽然掌握了安世荷兰总部的法律所有权和控制权,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握住的更像是一个空壳子,因为最关键的生产能力,全都被隔离在了中国境内。
中方出口管制的影响,很快就传导到了全球的汽车产业。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基础芯片,尤其是功率半导体的主要供应商。这些元件虽然技术门槛不高,却是现代汽车电子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欧洲的车企最先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大众汽车率先发出警告,其目前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大约三周生产,德国沃尔夫斯堡的主工厂,现在已经面临停产风险了。
此外,宝马、奔驰等德国知名品牌也纷纷表达了对供应链稳定的担忧。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则紧急呼吁各方,加紧寻求解决方案,避免欧洲制造业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安世中国的业务单元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据路透社报道,在经历短暂的出货暂停后,10月23日,安世中国开始恢复向国内经销商供货,但业务范围严格限定在中国市场。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经历了这次的风波之后,安世中国的所有交易活动,从安世中国到经销商,再到下游客户,全都被强制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变动彻底改变了安世以往以美元为主的结算模式。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安世中国的一次应对危机的临时举措,可实际上,却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在出口管制的前提下,安世中国的业务重心将完全转向国内。通过强制使用人民币结算,其在中国的运营,在金融层面与陷入纠纷的荷兰母公司进行了有效隔离。
这不仅稳定了安世的国内供应,也为可能的长期独立运营奠定了基础。
全球半导体贸易长期依赖美元结算体系,这使得相关交易极易受到美国长臂管辖的影响。

转向人民币结算,意味着安世中国将关键产品的供应链与美元体系潜在的风险隔离开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算是中国在关键领域推动“去美元化”的一次实质性尝试。
半导体芯片被称为“工业粮食”,是现代经济的基础性产品。以其作为载体推行人民币结算,实质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实物支撑。
比起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推动人民币结算,安世此举其实更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涉及的,是高科技制造业的核心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安世事件中,中国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对抗姿态,而是通过精准的反制措施和灵活的市场化应对,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避免了供应链的完全断裂。
这种处理方式,显示出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日益成熟的管理能力。
对中国而言,安世事件给我们带来的两大启示,莫过于证明了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安世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构建的供应链闭环,是一次在压力测试下的重要实践,为我们未来在更广泛领域推动相关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而对全球产业而言,这一事件实际上就标志着半导体产业已经正式进入地缘政治主导的新阶段。
技术演进也好,市场规律也罢,都不再是决定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
国家安全和政治考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全球半导体格局。
至于荷兰政府,忙前忙后,终究也只是抢回了一个空壳。

无论我们情愿与否,时代的潮流都已经变了。
技术已经被政治捆绑了,市场也在被国界切割,我们所能做的,或许也就是握紧自己手中的筹码,试试能不能在别人的规则之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