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里,普通人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伦敦给出的答案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当地住房中位数价格已经是居民收入中位数的11.5倍,远超英国国家统计局认定的5倍 “不可负担” 标准。
反观国内,不少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出台稳房价政策,努力守住5倍这条 “可负担线”,同样是面对住房难题,伦敦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又能从它的困境里得到哪些启示?
先把目光聚焦伦敦,最近当地住房市场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
咨询机构莫利尔公司上周发布的数据,直接给伦敦市政厅和英国中央政府(白厅)敲了警钟,首都新建住房量早就大幅萎缩,现在只有4万套住房在建,这数儿还不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二。
更别提今年前三个月,私营部门才开工了3248套住宅,市政厅里有人直言,这是经济环境给住房建设刮来的 “完美风暴”,白厅的高级官员也急着说,这就是紧急情况,必须马上行动。
其实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早知道住房建设有问题,之前还专门出台过政策调整。
他刚上任那会儿,把开发商想走快速审批流程必须包含的经济适用房比例,从20%提高到了35%,要是在工业用地或者公共用地上开发项目,这个比例更是直接拉到50%。
不光如此,他还收紧了 “经济适用房” 的定义,让这类房子主要面向最廉价的租赁住房和 “共享产权” 计划下的销售房源。
这套政策刚开始确实见了效虽说伦敦整体建房量有所下降,但社会住房和可负担住房的数量反而增加了。
就说 2023 年,建筑商在伦敦开工的可负担住房超过11.6万套,市政住房(Council housing)的数量更是创下 1970 年代以来的新高。
可谁能想到,好景不长,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快就给了住房建设重重一击,伦敦建房成本本来就高,可开发的土地少得可怜,开发商经常得先拆了旧建筑才能动工。
2022 年末通胀突然飙升,到了2023年利率又一个劲儿往上涨,这两下子叠加,直接让开发商在伦敦启动新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大幅降低。
英国智库 “政策研究中心”(CPS)的住房与基础设施主管本・霍普金森分析政府数据发现,就 2021 年到 2023 这两年,住宅建设成本就涨了 21%。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开发商做项目前都会算成本账,成本涨这么多,很多项目自然就不敢轻易动手了。
更麻烦的是,格伦费尔塔(Grenfell Tower)火灾之后,建筑商又多了一堆额外的成本和监管要求。
大型企业已经同意出钱拆除和更换建筑外墙覆层,从明年起,还得给那些没达成这类协议的企业额外缴纳建筑安全基金。
垃圾填埋税也在一个劲儿涨,这些都让开发商的压力更大,但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新项目审批的问题。
现在有个新建的建筑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审核所有超过 18 米(大概 6 层楼高)的建筑项目,可这个机构现在严重积压审批申请。
数据显示,92% 的申请都卡在那儿,企业平均要等 36 周才能拿到审批结果,想想看,开发商本来就因为成本高犹豫,现在审批还要等大半年,谁还愿意轻易投钱做项目?
这些问题凑到一块儿,直接让伦敦本来就严重的住房负担能力危机雪上加霜。除了房价和收入的离谱比例,租房也成了伦敦人的一大难题。
政策研究中心(CPS)的报告说,普通租房者得把收入的 40% 到 50% 拿来交房租,这意味着每个月工资到手,一大半都得给房东,剩下的钱要应付日常开销、养家糊口,难度可想而知。
无家可归的问题也在越来越严重,周四刚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六月底,伦敦有创纪录的 74720 户家庭(里面还包括 97140 名儿童)住在临时住所里。
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等稳定又可负担的住房已经等了五年以上。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伦敦32个行政区去年每天要在紧急住房上花约550万英镑,这笔钱越来越难承担,有些市政委员会都快被拖到实质性破产的边缘了。
看着那些挤在临时住所里的孩子,真的很难想象他们要等多久才能有个真正的家。
面对这么棘手的情况,英国住房大臣史蒂夫・里德正和萨迪克・汗一起找解决方案,可他们的提案还没正式推出来,就遭到了强烈反对。
本来增加开发商经济适用房补贴、允许地方政府提供更大税收减免的计划,已经让有些人担心了,真正惹火众多工党议员和活动人士的,是削减经济适用房配额的提议。
有位伦敦的工党议员就直言,自己辖区的地方政府要是有机会,肯定只会借着这个由头建更多吸引白领的高档公寓,到时候更多人涌进来,现有的居民反而要付更高的租金,日子只会更难。
无家可归者慈善机构 “危机”(Crisis)的首席执行官马特・唐尼也说,如果政府削弱保障性住房的目标,那真的太让人担心了。
他还提起,就几个月前,部长们还说要建设新一代社会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现在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
他希望政府能坚持之前的目标,和相关机构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别轻易丢掉当初的雄心,但也有人觉得,现在危机这么严重,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位政府官员就表示,这是极端的问题,他们也不避讳找极端的解决方案,现在白厅里还在为 “极端方案” 和 “雄心壮志” 吵来吵去,可在伦敦那 32 个行政区里,问题要具体得多。
近十万名儿童还挤在临时住所里,工地上那些高耸的塔吊,现在都安安静静停在那儿,既被高昂的成本绑住了手脚,又被僵化的审批流程困住了步伐。
对比伦敦的困境,再看国内,我们就能明白守住5倍 “可负担线” 有多重要。
国内这些年一直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少城市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稳定房价,还通过公积金制度、租房补贴等方式减轻居民住房压力。
就像有些城市,针对刚需群体推出了共有产权房,购房者只需要支付一部分房款就能拥有房屋产权,剩下的部分由政府持有,等后期经济条件好了,还能把政府持有的部分买下来,这就大大降低了买房门槛。
还有些城市加强了土地供应管理,保障住宅用地供应,从源头控制房价上涨的可能,其实不管是伦敦还是国内,住房问题的核心都是让普通人能住有所居。
伦敦现在的困境,给我们提了个醒,住房政策不能只看短期效果,还要考虑长期的经济环境、监管配套,更不能忽视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
要是为了短期的建设量,就削弱保障性住房的力度,最终受伤的还是那些最需要住房的人。
现在伦敦的住房危机还没找到明确的解决办法,但国内在稳房价、保民生这条路上的探索,已经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守住 5 倍 “可负担线”,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既要保证住房的供给量,也要兼顾住房的可负担性,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不用再为 “何时能有个家” 而焦虑。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伦敦住房危机里,能得到的最宝贵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