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23年3月31日正式宣布要管制23类半导体设备的出口,主要针对中国,这事儿跟美国拉着盟友围堵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路数差不多。
简单说,日本经济产业省那天公布了计划,涉及6大类设备,比如清洗、薄膜沉积、热处理、光刻、蚀刻和检测这些,基本都是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
东京电子、尼康这些日本大厂的产品全在名单上。管制从7月23日开始生效,出口到中国这样的国家得先申请许可证,名义上不针对42个友好国家,但大家心知肚明,主要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日本为什么这么干?主要是美国从2022年底就开始推动盟国联合限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华盛顿觉得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追得太紧了,就想通过出口管制卡脖子。先是美国自己禁了高端芯片和设备的对华出口,然后拉上荷兰和日本。
荷兰有ASML,光刻机全球独一份,日本在沉积和蚀刻设备上实力强。2023年年初,美国、日本、荷兰三方达成协议,荷兰管了极紫外光刻机,日本就跟进这23类。
日方企业本来对中国市场依赖大,2022年对华芯片设备出口值有424亿元,占总出口的三成左右。现在一管制,日本企业自己也疼,订单丢了不少,但在美国压力下,没太多选择余地。
对中国芯片行业来说,这影响不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消费量占一半以上,但制造端还靠进口设备多。
像中芯国际、华为海思这些企业,生产先进制程芯片时离不开日本的蚀刻机和清洗设备。管制一出,短期内采购就难了,供应链得调整。
举例说,蚀刻机是芯片生产的关键,日本东京电子的市场份额高,中国企业突然拿不到新货,生产线升级就卡壳。
光刻机方面,日本能做中低端,高端靠荷兰ASML,但两者都限了,中国在14纳米以下的先进芯片生产受阻大。
2023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开始囤旧设备,绕道买一些没管制的二手货,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成本高,效率低。
不过,中国芯片行业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国家这些年砸钱推动自主化,成果有点。比如,光刻机国产的上海微电子能做28纳米,慢慢改进能到14纳米。
蚀刻机中微半导体已经接近5纳米水平,清洗和检测设备也有本土企业在跟进,像盛美半导体和北方华创。管制前,进口设备占大头,国产份额小,但现在机会来了。
用户多了,设备问题暴露,迭代快。2023年管制生效后,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从20%多升到30%以上,2024年继续爬坡。像长江存储的闪存芯片,长鑫的内存,都在扩产,用国产设备顶上。
华为的麒麟芯片,虽然受限,但通过设计优化和国产替代,坚持出货。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出口额超4000亿美元,汽车和消费电子拉动大。
日本这边呢,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东京电子2023年财报显示,对华销售下滑,利润受影响。尼康的光刻业务也丢订单。
日本半导体一度牛,1980年代占全球一半市场,但后来被美国打压,签了半导体协议,转移生产到海外,只剩上游设备优势。现在又被美国拉着围堵中国,自己市场丢了。
2024年10月,日本政府犹豫进一步限制,怕中国反制,切断镓和石墨这些关键矿物供应。中国占全球镓九成,日本半导体材料靠进口多,一断就乱。果然,2023年7月中国就限了镓锗出口,日本企业慌了,赶紧找替代,但短期难。
2025年事儿更复杂。1月31日,日本又拟管制多项技术,2月1日扩大到尖端芯片和量子计算,新增42家中国实体到名单。
5月,日本加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这些。商务部回应,说这干扰全球供应链,半导体高度全球化,一家卡脖子大家疼。
中国警告,日本这么干不只伤中国企业,也砸自己饭碗。确实,全球芯片短缺时,日本企业本该赚翻,但管制后,中国转向本土,日本份额缩。彭博社报道,2025年2月,中国对日本芯片设备采购降了20%,转而支持本土供应商。
美国继续推波助澜。2024年5月,华盛顿谈荷兰和日本加强限制,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草拟更严措施,压日本和荷兰限东京电子和ASML在中国维护设备。
还想收窄英伟达对华芯片出口。路透社说,美国官员会见日荷代表,讨论细节。日本和荷兰有点扛,觉得现有管制刚稳,得看美国大选结果。
荷兰贸易部不评论,但ASML服务中国客户的事儿被压。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厂也受波及,2025年8月,美国撤特例,设备出口得逐件申请。中国厂占SK海力士DRAM四成,NAND三成,影响产量稳定性。
中国芯片行业坚持下去的底气在哪儿?一是市场大,需求拉动创新。全球AI和5G热,中国企业像比亚迪、小米用自家芯片顶上。
二是政策支持,十四五计划投万亿级资金,建基金扶企业。2024年,自给率达50%,2025年目标更高。三是国际合作绕不开,中国占消费一半,禁了大家亏。
像台积电在中国厂虽受限,但用老设备维持。2025年,中国半导体销售增长19.6%,中芯国际5纳米稳产,华为Ascend芯片订单多。龙芯处理器在服务器用,长江存储闪存全球份额升。
当然,挑战还在。先进制程如3纳米,中国还差口气,靠进口难,国产设备稳定性弱,得时间迭代。短期产量波动,价格可能涨。但长远看,管制逼出自主,西方卡得越紧,中国越独立。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