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咱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筷子,可你真了解它的讲究吗?
别看只是两根棍子,其实从长度到造型,早就被古人定好了规矩——7寸6分,一头圆一头方,样样有说法。
为啥偏偏是这个长度?为啥不能两头一样?身为炎黄子孙应该知道其中缘由!
象牙筷子的由来
说起筷子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这个皇帝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
他不满足于普通的餐具,竟然弄来了象牙做筷子。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奢侈品,象牙本身就珍贵,更别说用来做筷子了。
箕子是纣王的叔叔,也是个明白人。他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心里就慌了。
箕子心想,用象牙做筷子,那吃饭的碗肯定也不能是普通的陶碗,得配个犀牛角的杯子才行。
有了好杯子,就得配好酒好菜。这样下去,纣王的欲望就没个头了。
果然,箕子的担心没错。纣王后来越来越奢侈,建酒池肉林,搞得民不聊生。
一双象牙筷子,竟然成了一个王朝衰落的开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小的筷子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一个时代的风气。
安阳殷墟出土的那些铜筷子,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考古专家通过这些文物推断,咱们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了。这比西方人用刀叉的历史还要悠久。
从刀叉到筷子
很多人以为西方的刀叉比咱们的筷子更先进,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早在7000到5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精美的骨制餐刀。4000年前,咱们中国人已经在用刀叉吃饭了。
那时候的餐刀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形状各异,有的像勺子,有的尖如树叶。西周到战国时期,青铜勺形餐刀、尖叶勺形餐刀和长柄舌形餐刀都很流行。
春秋时期开始,窄柄舌形餐刀成了主流,这种设计一直用了2000多年,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那为什么后来不用刀叉了呢?原因很简单,筷子更方便。
用刀叉吃饭,需要两只手配合,一只手拿刀切,一只手拿叉送到嘴里。筷子就不一样了,一只手就能搞定,而且夹菜更灵活。
西方人用刀叉的历史其实比咱们晚得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都是用手抓着吃的。
直到中世纪,刀叉才慢慢普及开来。而且就算是现在,西方的刀叉使用方式也比不上咱们筷子的灵活性。
7寸6分的秘密
筷子的长度为什么是7寸6分?这可不是随便定的。
古人认为,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
7寸6分的筷子,象征着人的这些情感和欲望。
每次拿起筷子吃饭,就是在提醒自己,咱们是有情有义的人,不是只知道吃喝的动物。
这种设计真的很有意思,把哲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人在吃饭的时候也能思考人生。
筷子的这个长度还有个实用的考虑。
太短了夹菜不方便,太长了使用起来笨重。7寸6分刚好,既能夹到桌子中央的菜,又不会显得累赘。
古人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既考虑了实用性,又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现在市面上的筷子长度基本都遵循这个标准。虽然有些会有微小的差异,但大体上都在这个范围内。
这说明咱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个标准,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确实是最合理的。
“一头圆一头方”的思想
筷子为什么要一头圆一头方?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古人相信"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筷子的设计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圆的一头代表天,方的一头代表地。人拿筷子的时候,手握住方的一头,圆的一头去夹菜。
这样的设计寓意着人在天地之间,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心向苍天。每次用筷子,就是在重温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筷子使用的时候,一根动一根静,这又体现了阴阳平衡的理念。动的那根筷子是阳,静的那根筷子是阴。
两根筷子配合,就像阴阳互动,达到平衡统一。这种设计哲学,在世界餐具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西方的刀叉就没有这种深层的哲学内涵。
刀叉的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实用性,切菜的切菜,叉菜的叉菜,分工明确但缺乏统一性。
筷子就不一样了,两根看似相同的木棍,通过巧妙的配合,能夹能挑能拨,功能多样化。
这种设计思想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
朝鲜、日本、越南这些国家,都受到了中国筷子文化的影响。虽然在具体的使用方式上有些差异,但基本的设计理念都是一样的。
筷子这两根小木棍,承载着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智慧。
7寸6分的长度,一头圆一头方的设计,一动一静的使用方式,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作为炎黄子孙,咱们应该为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也要把这种文化自信传承下去。
信息来源:
1.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2. 《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 《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4.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王仁湘著,中华书局
5. 《东亚筷子文化研究》,李明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6. 《商周青铜器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编
7.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