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全球目光聚焦于亚欧大陆的醒目坐标。中印美日等大国外交动作频频,全球市场的神经也随之紧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月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增速大幅回落,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政策调整成为外界关注的核心。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印度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3%,而美国则在8月27日正式对印度实施50%高额关税。这一招,直接把印度推上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中国在北京举行九三阅兵,吸引了26国首脑齐聚天安门,并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为多边平台,展现了东亚大国的灵活手腕和巨大凝聚力。
8月27日,美国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50%关税正式生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官方公告中强调,此举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但印度方面对此压力巨大。本月早些时候,印度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化工、制药等行业出口订单骤减,孟买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环比下降8.7%。
透过数据可以发现,印度经济结构中对美出口占据极高比重。此前,印度依靠低廉劳动力和较低出口关税,迅速积累了对美贸易顺差。现在,美国高关税全面封锁了印度商品的价格优势,印度国内企业面临订单流失、产能闲置的双重打击。
压力之下,印度政府被迫寻找新出路。印度财政部8月29日发布公告,宣布将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鼓励企业多元化出口市场,尤其强调“加强与亚洲及欧亚经济体系的合作”。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应急之举,也透露出印度对美国市场依赖的无奈。
就在世界关注中国大阅兵出席名单时,印度总理莫迪并未现身。按外界推测,莫迪本应于8月底赴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随后可能留在北京出席阅兵。然而,现实却是莫迪在阅兵前夕选择了访问日本。
日本首相官邸8月28日发布的新闻通稿证实,莫迪在东京与岸田文雄举行会谈,双方围绕高科技、清洁能源、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签署了多项合作备忘录。日印联合声明中提及,两国将共同开展“新工业革命”合作计划,强化供应链韧性。日经新闻分析认为,莫迪此行意在为印度寻求美国之外的“第二增长极”。
印度国内媒体对此评论颇为尖锐。《印度时报》专栏指出,莫迪此举一方面试图分散对美贸易冲击,另一方面也是“病急乱投医”,因为日本经济本身增速放缓,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也未能占据全球潮头。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对美国关税政策的配合度极高,未来印日合作的可持续性存在变数。
回望8月28日,中国公布九三阅兵名单,26国首脑齐聚天安门,成为今年国际外交舞台的一大亮点。普京、金正恩等国际重量级领导人出席,既显示了“中俄、中朝”战略默契,也为“一带一路”及上合组织的地缘格局增添新注脚。
中国外交部8月29日发布会确认,包括东南亚、中亚及独联体国家在内的数十位高层官员悉数到场。多边合作、高科技装备展示、军事实力秀肌肉,成为全球舆论热议焦点。
而印度的缺席,格外引人关注。就在上周,莫迪在新德里会见中国外长王毅时,曾公开表达“全力支持中方工作”。舆论一度以为中印关系将迎来新转机。没想到,名单公布后,印度无一高官现身。
中国专家在人民网评论称,印度此举本质上是“避实击虚”:既参与上合峰会,保持多边外交渠道畅通,又刻意规避高敏感度场合,避免被外界解读为倒向中俄阵营。
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定于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作为中国年度最重要的多边主场外交之一。莫迪出席峰会后提前离境,未参加9月3日的阅兵。印方公开声明显示,本次访华“重在多边合作议程”,强调加强区域经贸、互联互通、反恐等领域的协同。
权威智库“欧亚集团”分析指出,印度此举实为“精细平衡”。一方面,印度不愿在中日历史叙事的敏感节点“用脚投票”;另一方面,莫迪也不想刺激美国及其盟友,保持外交弹性。印度媒体评论,莫迪的“骑墙”策略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地缘博弈中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峰会期间出台多项合作倡议,包括推动上合成员国数字经济联盟建设、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扩大本币结算等,受到多国响应。印度虽然态度低调,但在基础设施、能源、医疗等领域与中方达成多项协议。业内人士认为,中印经贸合作虽有波折,合作空间依然巨大。
8月的国际舞台,印美关系的微妙变化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高关税政策下,印度被迫“另谋出路”,但印日合作能否成为新增长引擎?东南亚、孟加拉等国正加速承接部分印美贸易流失订单,全球产业链悄然重组。
中国则稳步推进多边主场外交。九三阅兵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外交影响力的象征。普京、金正恩的到场,强化了中俄、中朝联盟的战略协同。东南亚、中亚国家的“抱团”出席,凸显“一带一路”及上合组织的地缘连结能力。中国外交部最新发布的白皮书强调,要深化多边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共同安全与繁荣。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舆论和政策界对美方高压政策的担忧持续升温。印度经济学家苏布拉曼尼亚姆在《经济时报》发文指出,单靠“出口多元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印度必须在全球产业链上形成“不可替代性”,而这离不开与中国等亚洲大国的深度合作。
美印贸易摩擦进入深水区,印度面临多重压力——既要应对美国的贸易封锁,又要防止国内产业大规模萎缩。日本虽为潜在合作伙伴,但其市场天花板和对美依附性,决定了不可能为印度提供全面支撑。
外交层面,莫迪的“分层参与”策略为印度赢得了战略缓冲期。但中印关系能否真正升温,关键还在于双方能否在经贸、区域安全等领域实现“制度化管控”。中国今年上半年与印度的双边贸易额虽同比下降3.2%,但在新能源、医疗器械、工程机械等领域出现回暖迹象。
印度要想真正破局,唯有在多边机制下加大与中国及区域国家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和产业链变革。印度专家拉詹在《金融快报》撰文称,印度要成为全球经济新引擎,必须直面结构性挑战,放下幻想,深耕亚洲朋友圈。
参考资料:关税生效,美印关系“跌至低点”
2025-08-28 08:46·环球时报
莫迪在日本表态: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
2025-08-29 23:23·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