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小巷十平米小餐馆工作日晚餐排起长队,食客是月入两万白领,甘愿等 40 分钟。馆子无精致装潢,靠现炒锅气和口碑火了,不少人弃高端餐厅选它。
为何高收入白领钟情 “苍蝇馆子”?
00后的小乐是这家餐馆的常客,他在北京互联网公司工作,月薪两万出头,有稳定收入和相对宽松的生活节奏。
他说:“不是去不起高端餐厅,而是觉得吃饭这件事,得有点‘人味’。”
华姐,90后,在深圳从事市场策划,过去因为工作需要频繁出入高端餐厅。
2024年,她在南山区社区的一家小餐馆首次尝到了现炒的酸豆角炒肉后,开始关注本地小馆子。
她说:“不是为了便宜,而是觉得高端餐厅越来越像流水线,反而这些小馆子更有温度。”。
长沙开福区的胡哥,从2010年起在社区开设一家小餐馆,专做本地湘菜。
他没有扩大规模,也未引入预制菜,只靠自己炒菜维持生意。
2024年,他的女儿帮他在抖音开设账号,直播店内做菜过程,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胡哥表示:“我这店子环境一般,但味道能保证是现炒的。”过去一年,来店里拍照打卡的顾客明显增多,甚至有远道而来的游客。
但这类小馆子也存在食安、服务不稳定、翻台率低等问题,难以形成连锁。但正因为其不可复制、不可规模化,反而让它们成为工业化餐饮之外的“稀缺选项”。
杭州某餐饮集团的负责人金掌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连锁品牌开始尝试研发“副牌”,专注于小馆子风格的副线品牌。
他认为,大品牌提供标准化保障,小品牌提供情绪价值,两者在空间上可以并存,形成互补而非对立的结构。
比如在杭州西湖区,一家连锁川菜品牌在主店旁边开设“烟火副馆”,主打现炒快餐和地方特色小炒,开业三个月,午饭时段翻台率比主品牌还高。
“苍蝇馆子”不是美化贫穷,也不是对高端的否定,是对“真实感”的呼唤。
2025年的消费者并不抗拒标准化,但在他们心中,食物首先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地方的纽带。
锅气,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记忆,也是一些消费者最想要的。
当高端餐厅与街头小馆能够共存,当情感价值与商业逻辑能够并行,餐饮行业的多样性生态,才算真正成型。
不是“吃不起”,是“吃不对”;不是“降级”,是“回归”。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