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务院发言人被质问:美国能禁中国产品,中国为何不能禁美国?

芯片战和俩“主角”

华盛顿方面长期以来奉行的一种霸权逻辑:这个世界只应存在一套规则,那就是“美国规则”。

华盛顿习惯于高举“国家安全”和“军事威胁”的大棒,对他国实体随意挥舞制裁,然后再反过来为其行为寻找合理性,甚至不惜编织出威胁的假象。

这一切,往往还披着“捍卫自由、民主、人权”的光鲜外衣。这种做法,在过去几十年里屡见不鲜,而在近些年,这种策略被日益频繁地应用在与我国的博弈之中。

这种以制裁为最终目的的策略,其根源在于维护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

正如其对外军事干预往往是为了通过军工复合体或扶植代理人来反哺美国经济一样,经济制裁的核心目的,是重塑全球竞争的天平,使其向美国利益倾斜。

华盛顿不仅针对竞争对手,甚至连其亲密的盟友,如欧盟,也时常在美国的胁迫下,不得不忍痛放弃一些对自己有利的经贸合作。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科技围堵战中,中国的华为公司成为了美国“重点关照”的第一个目标。

从2018年开始,美国便动用国家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对华为展开了一场系统性的绞杀。

他们以“莫须有”的理由,声称华为的5G设备存在所谓的“后门”,可能被用于间谍活动,威胁西方国家的安全。

尽管华为方面多次表示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审查,甚至签署“无后门”协议,美国依旧置若罔闻。

他们不仅在国内禁止运营商使用华为设备,还将华为及其数百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切断其获取美国先进技术和芯片的通路。更有甚者,美国还滥用其司法霸权,胁迫加拿大无理扣押了华为的高管。

面对美国长期的、不公正的打压,我国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克制,寻求在规则框架内解决问题。但这种克制不代表我国会放弃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

2023年,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国内法律法规,启动了对美国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公司(Micron)在华销售产品的网络安全审查。

经过数月的严谨审查,2023年5月21日,中国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审查结论。

报告明确指出,美光公司的产品被发现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网络安全漏洞和隐患,对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供应链构成了重大安全风险,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审查办公室作出了决定,要求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停止采购美光公司的产品。

当美光公司的审查结果公布后,美国的政治精英和媒体立刻开始了对我国的口诛笔伐。他们绝口不提我国审查的法律依据和事实发现,反而将其政治化。

《纽约时报》等媒体武断地指责我国的行为是“地缘政治的报复”,是“利用不正当的审查程序进行经济胁迫”。

美国商务部也迅速表态,宣称我国的决定“没有事实基础”,是在“扭曲芯片市场”。

国会山上的反华议员加拉格尔更是高声叫嚣,要求拜登政府必须“立即行动”,对我国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

发布会“翻车”现场:老记者把新发言人问蒙了

2023年5月22日的美国国务院例行新闻发布会,马修·米勒作为新上任的发言人,正努力地试图在镜头前建立自己的权威和信誉。

按照既定议程,他首先就美光公司审查事件,发表了一段准备充分的开场白。

他熟练地背诵着那些标准的外交辞令,大致内容无非是宣称美国“严重关切”我国针对美光公司的行动,指责我国的举动是“经济胁迫”,并且声称这些行动“与我国声称的向商界开放和透明的承诺不符”。

他试图将我国的正当安全审查,描绘成一种非理性的、破坏规则的行为。

米勒的这番话,在华盛顿的政治语境下是“标准答案”,但在逻辑上却充满了漏洞。此时,坐在前排的美联社记者马修·李举起了手。

米勒点了他。马修·李没有立刻直奔美光,而是抛出了一个看似不相关、实则暗藏机锋的问题。

“关于华为,”马修·李缓缓开口,“你对华为事件有什么看法吗?”

美光事件是今天的主角,为什么突然提到华为?作为一名职业发言人,米勒试图回避这个陷阱。

他显得有些犹豫,但还是强作镇定,用一种近乎“背课文”的机械语气回应道:“我们……我们对华为的态度是众所周知的。我个人……我自己对华为没有特别的评论。”

他试图将美国的政策与他个人切割开,这是一个新手在面对棘手问题时常见的防御姿态。

但马修·李根本没打算放过他。这位老牌记者立刻跟进,抛出了那个核心问题:“好吧。如果美国可以基于自己的理由,禁止一家中国公司(指华为)在美国乃至海外开展业务,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做完全一样的事情呢?”

这个问题瞬间击穿了米勒准备好的所有套话。它太直接了,太对称了。它把美国在华为事件上的所作所为,与我国在美光事件上的所作所为,并列放在了天平的两端。

米勒显然有些慌乱,他思索了片刻,抓住了那根他认为最牢固的救命稻草——“国家安全”。

他回答说:“美国(对华为)的行动,是出于对我们国家安全领域的严肃担忧。”他试图强调美国行动的“正当性”和“特殊性”。

马修·李等的就是这个答案。他立刻发动了反击,语调甚至都没有提高:“那么,我国(指中国)也可以有完全一样的担忧,对吗?”

这个反问是致命的。如果美国可以用“国家安全”为由封禁华为,那么我国为什么不能用“国家安全”为由审查美光?米“法官”,你能告诉我这两者在逻辑上有什么区别吗?

米勒彻底陷入了被动。他意识到“国家安全”这条路已经被马修·李堵死了。他慌不择路,试图开辟第二条战线——“透明度”。

他急忙辩解道:“那么……那么,我国(指中国)之前已经说过,他们会在商业领域保持开放和透明……”他试图指责我国“言而无信”。

可他话音未落,马修·李就再次打断了他。这位老记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美国自身的虚伪:“美国也说过会保持开放和透明!”

这一击,可谓是“逻辑上的将死”。美国在打压华为时,何曾有过真正的透明?所谓的“安全担忧”,从未提供过任何确凿的证据,完全是基于政治臆测和霸权私利。

美国一边要求别国“开放透明”,一边自己却在行“黑箱操作”和“精准打击”之实。

米勒在这一刻彻底“破防”了。他试图反驳,却说出了一句近乎语无伦次的话:“美国有……美国有(一些)我国(指中国)不存在的东西……”

这句话含混不清,他自己似乎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或许是想说“法治”或者“民主”,但在马修·李层层递进的逻辑追问下,这些词汇显得如此空洞和讽刺。

现场的秩序开始变得混乱。米勒放弃了辩论,于是开始低头,大声地、机械地重新宣读他之前准备好的、关于“谴责我国”的官方台词。

而马修·李则在台下继续大声追问,试图让米勒正面回答那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发言人的照本宣科和记者的穷追不舍,两种声音在发布厅里交织,双方互不相让。这与其说是一场问答,不如说是一场“公开处刑”。

嘴上说不过,就开始“下黑手”了?

在国务院的讲台上,逻辑辩论的完败让华盛顿颜面扫地。马修·米勒的窘境,只是美国对华科技政策整体困境的一个缩影。

当“国家安全”的借口被戳穿,当“透明开放”的指责被原样奉还,美国发现,依靠舆论和外交辞令已经无法遏制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正当发展。

于是,辩论桌上的失败,换来的是经济和技术领域更大力度的“下黑手”。

在这场交锋发生之前,美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他们自认为的“王牌”——2022年8月正式签署的《芯片与科学法案》。

这部法案被美国政客吹捧为重振本土半导体制造业的“百年大计”,计划投入超过52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吸引全球芯片巨头在美国建厂。

其背后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一方面,通过补贴将高端制造业拉回美国;另一方面,通过出口管制来遏制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承诺很丰满,但法案的推进却异常缓慢。直到2023年年末,也就是法案签署了一年多之后,美国政府才批准了第一笔区区几千万美元的补贴。

而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超级项目”,如英特尔、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纷纷陷入了泥潭。它们不断宣布工期推迟、成本超支。

根据相关行业的披露,由于《芯片与科学法案》以及《通胀削减法》等政策在执行层面的推进不力,高达40%的大型制造业项目被迫推迟甚至被无限期搁置。

既然在先进技术上没能“卡死”我国,补贴法案又推进不力,华盛顿的焦虑感与日俱增。他们发现,我国不仅在尖端领域紧追不舍,在另一个更广阔的战场——成熟制程芯片领域——正迅速建立起强大的产业优势。

于是,在逻辑辩论失败、产业补贴失灵之后,美国拿出了他们另一件惯用的霸权工具——301调查。

根据参考资料中的记述,2024年12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式宣布,针对我国的芯片产业发起新一轮的301调查。

他们试图故技重施,以所谓的“不公平竞争”、“国家补贴扭曲市场”为借口,为未来可能加征的高额关税或设置新的贸易壁垒铺平道路。

这个“结局”清晰地表明,马修·李在2023年5月的那场发布会上的质问,至今仍未得到解答,而且恐怕永远也得不到解答。

当美国无法在公平的赛道上通过竞争获胜时,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撕下“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假面,动用包括制裁、调查、技术封锁在内的一切手段,去打压那个被它视为威胁的对手。

参考资料:拜登临下台对华芯片再出狠手,中国亮出“硬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科技   美国   国务院   中国   发言人   中国产品   华为   米勒   我国   华盛顿   芯片   国家安全   法案   霸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