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话题“蓝莓肚脐眼里的霉菌”登上热搜榜。有网友发现,蓝莓底部的凹陷处竟然有密密麻麻的霉菌菌丝。与此同时,随着国产蓝莓大量上市,蓝莓价格明显下降,部分规格的零售价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面对蓝莓“肚脐眼”里的霉菌菌丝,有网友问:还能吃吗?
新鲜蓝莓很少长霉菌
记者走访上海多家商超卖场发现,在售蓝莓以小盒装居多,底部没有肉眼可见的霉菌菌丝。但也有消费者表示,看到过蓝莓“肚脐眼”里的霉菌菌丝,通常是把蓝莓买回家几天后。
“几天后”恰恰是蓝莓“肚脐眼”长霉菌菌丝的原因。农业专家指出,蓝莓果蒂部位结构比较特殊,在凹陷处周围有一圈短短的宿存萼片,这就使得“肚脐眼”容易积聚水分和残留物,成为霉菌滋生的高风险区域。不过,就正常生长和新鲜采摘的蓝莓看,“肚脐眼”里很少会长霉菌,霉菌往往与采摘后的果实成熟度、保存方法等有关。
蓝莓果蒂部分容易积水(图源:作者拍摄)
具体来看,蓝莓含水量较高,表皮也比较容易破。尤其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中,表皮会自然变软变皱直至破裂,浆汁流出后,积聚在果蒂凹陷处,从而出现霉变。如果放的时间长一些,还会出现整颗蓝莓发霉长菌丝的现象。
对长出霉菌菌丝的蓝莓,不建议再吃。因为霉菌是一种真菌,在蓝莓上生长,说明蓝莓已受到微生物污染,可能产生了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即使只是蓝莓“肚脐眼”部分长霉菌、其他部分看似正常,也不能保证没有被霉菌及其代谢产物污染,为了健康考虑,最好丢弃。
所以,要避免蓝莓“肚脐眼”长霉菌,最简单的方式是选购新鲜的蓝莓,而且单次不要购买太多;购买后尽早食用完毕。
“脏东西”洗不干净?
另一个与蓝莓相关的误解是,部分消费者认为“蓝莓洗不干净”,哪怕使用果蔬洗涤剂清洗后,表皮仍留有一层白霜般的“脏东西”。对此,消费者不用担心:这层白霜是蓝莓的天然果粉,可以安全食用,没必要洗掉。
区分果粉还是霉菌等“脏东西”并不困难——果粉附着在蓝莓表皮,表皮仍旧是光滑的;霉菌等往往是长出来的,不仅不光滑,还能发现此时蓝莓的表皮已经出现变软、褶皱、破损等现象,而且果粉都会掉落。
其实,摸上去已经发软的蓝莓往往意味着采摘时间较长或保存方式不当,变质和霉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建议选购及食用。
至于清洗蓝莓,并不复杂:先用清水冲去表面的灰尘等附着物,然后用淡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泡5分钟左右,用手轻轻搅动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蓝莓上的白霜不需要洗掉(图源:朱瓅拍摄)
保护视力只能选蓝莓?
近年来,随着国产蓝莓规模化上市,蓝莓的价格应声而跌。记者看到,上海市场的蓝莓按照果径大小、产地、品牌等,价格从每斤40元到100元不等;其中18毫米以上的大果径本土品牌蓝莓,最低的零售价不到40元,不仅比进口产品便宜一半以上,还比去年同期的市场均价低了一大截。
不过,与其他水果相比,蓝莓价格总体仍偏高,销售时也往往装在125克或250克的小盒中。有些商家在销售蓝莓时表示,高价是因为蓝莓能保护视力、保护心脏。
以上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足以构成蓝莓独一无二的理由。蓝莓有助于保护视力、保护心脏的主要原因是其花青素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但在农产品中,除了蓝莓,还有很多农产品的花青素含量同样不低,价格却更亲民。
深紫色的葡萄也富含花青素(图源:新华社)
比如,黑枸杞、紫玉米、紫薯、深紫色的葡萄、黑米、紫甘蓝都是花青素含量较高的产品,有的还超过蓝莓。而在价格方面,它们能比蓝莓亲民不少。所以,如果只是想多摄入花青素,也可以选择这些深色的果蔬。
原标题:《这种水果价格腰斩,却被发现“肚脐眼”长霉菌,还能吃吗?》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任翀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