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罗京的儿子,14岁扛起小家,母亲改嫁富豪只提了一个要求

一眨眼,16年悄然过去了!那个陪伴我们多年的《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早已经离开整整16年!

一则噩耗,瞬间让罗京的小家庭接近崩溃,年迈的母父母,妻子多次情绪崩溃,只有14岁的儿子靠着瘦小的身躯,撑起一片天。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有坚持多久,罗京的妻子还是决定再婚,而聪明的儿子提出一个要求,让这个家最终没有“妻离子散”。

电台永不眠

这不是一个现代人的电量焦虑,而是罗京二十六载新闻生涯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注脚。

罗京,这位曾经誉为“行业标杆”的播音巨匠。

在那个信息传播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罗京成为大众心中的“国脸”。

每晚7点,无数家庭都会锁住中央电视台,一边吃着晚饭一边看着新闻。

令人钦佩的是,罗京主持《新闻联播》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任何差错,这种职业水准堪称典范。

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亦是如此。

自工作购买手机起,这台设备就永远处于待命状态——无论深夜、假日,或是家人团聚的餐桌旁。

只要单位的电话响起,罗京便即刻返回岗位,如同一枚精准的卫星,永远环绕于新闻事业的轨道。

同事们称他“面冷心热”,形容他“心里有一团火”。

这团火,燃烧出一段零失误的职业传奇。

从1983年进入央视,到2008年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新闻联播》,罗京用二十六年时间,将“字正腔圆”铸成行业标准,用沉稳嗓音塑造了国脸的黄金形象。

正是因为卓越表现,罗京与赵忠祥、宋世伟资深主持人,被誉为“播音三巨头”。

然而,谁又能想到,正值事业巅峰期,命运的无常让人措手不及。

2008年8月31日,罗京如常坐在主播台前,以完美状态完成播报。

那时观众尚未察觉,镜头前那张熟悉的面容已悄然消瘦——早在数月前的体检中,他已确诊淋巴瘤。

但圣火传递需要他,新闻联播需要他。

罗京选择了沉默地坚持,如同过去二十六年里的每一个日子:不关机、不掉线、零失误。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场播报圆满完成,他才悄悄退场。

这对于年仅47岁的罗京来说,沉痛的打击。

尤其是他的家庭。

超人爸爸

罗京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一名老师,如此家庭熏陶,注定他以后不一般。

小的时候,罗京就十分喜欢听新闻,也喜欢评书,他还不断地模仿播音员的腔调。

上高中时,罗京还将广播室当做“一份职业”,用清亮的嗓音,播报校园的点点滴滴。

1979年,罗京凭借着天赋以及不懈的努力,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面试那天,考官都被他清晰声音,稳当的节奏震惊, 尤其是他在情感上面的把控。

上大学后,罗京也并没有放松,别人联系一个小时,他坚持练习三个小时。

为了纠正一个发音,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拿着字典一字一句核对。

1983年,罗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十分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35岁的他终于登上《新闻联播》。

罗京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冷静应对,稳扎稳打对待每一次播放。

他对工作相当严苛,他经常说:“《新闻联播》可是国家的脸面,一点疏忽都不能有,否则可能会闯大祸。”

或许是这份责任心,也潜移默化影响他的儿子。

脱下西装,摘下领带,罗京不再是新闻联播里那个字正腔圆的“国脸”。

回到家中,他主动领取了一项特殊任务——成为儿子罗疏桐的“超人”爸爸。

这个超人没有披风,但有绝招:化零为整。

他将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变作教育的黄金时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会儿子辨明十分对错。

餐厅等餐的十分钟,散步回家的五分钟,都是他的亲子课堂。

更秘密的任务藏在流行音乐的旋律里。

得知儿子喜欢流行音乐,这位习惯播报严肃新闻的主持人,悄悄找来当红歌曲反复聆听。

他努力记住歌词和旋律,只为在饭桌上能和儿子多一个共同话题,用音乐敲开两代人之间的门。

妻子刘继红承担了主要的家庭责任,但罗京从未缺席。

他用行动践行着“事业家庭我都要”的承诺,把主播台上的精准带到了父亲的角色中。

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次耐心倾听,都是他藏在日常里的父爱表达式。

就连手机永不关机的职业习惯,也成了他对家庭的另类守护——无论何时何地,家人总能第一时间找到他。

这位屏幕上的“国脸”,用最实在的方式,书写着父亲这个角色的新闻稿:没有重播,但永远精彩。

罗疏桐记得,父亲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总能腾出时间陪陪他。

这份无私奉献的照料,也让罗疏桐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时,他表现的十分坚强,没有让父亲失望。

最后一场“完美主播”

2008年8月6日,罗京手持奥运火炬在北京街头奔跑,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

此刻,只有他自己知道,体内正进行着一场生死博弈——数月前体检时,他已确诊淋巴瘤,且病情严重。

他选择了沉默,像过去二十六年主持新闻联播一样,他将所有突发状况都处理得不动声色。

8月31日,罗京如常坐在主播台前,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新闻联播。

镜头前的他依然字正腔圆,神态自若,只有细心观众才会发现,他的脸庞已明显消瘦。

播报结束后,他才真正进入与病魔的赛跑。

哥哥罗平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罗京也积极配合治疗,甚至乐观地告诉同事“病好就回来上班”。

治疗期间,他始终瞒着年迈的父母,父亲直到2009年春节才察觉异常。

5月29日,医护人员在病房为他庆祝48岁生日。

蛋糕烛光中,他笑得温暖,谁都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的亮相。

六天后,这位永远待命的主持人,终于永久关机。

由于住在全封闭高压仓,妻子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这位追求零失误的主播,连离开都选择了一种不打扰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中最安静却最震撼的完美播报。

生命的“续集”

2009年6月11日,14岁的罗疏桐捧着父亲的遗像,一滴泪都没流。

这个一夜长大的男孩明白,从此他就是母亲刘继红的依靠。

葬礼上,他始终搂着几近崩溃的母亲,用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突然残缺的家。

母亲悲痛欲绝时,是儿子鼓励她走出阴影。

儿子赴美留学时,是母亲守护着家的等待。

2016年,当刘继红遇见新的幸福,罗疏桐只提出两个条件:必须征得爷爷同意,并且要继续看望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同时继续隐瞒父亲离世的消息。

爷爷没有丝毫阻拦,这位开明的老人理解儿媳追求幸福的权利。

刘继红信守承诺,定期探望前婆婆,维持着老人世界中“儿子还在上班”的平静假象。

如今,罗疏桐已长大成人。

母亲看着他日渐清晰的模样,常常恍惚——不只是相貌,那沉稳的气质、处事的原则,甚至眼底的那份热情,都仿佛是罗京的复刻版。

儿子活成了父亲生命的续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那份存在的温度。

爱从未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循环方式。

妻子获得新的幸福,儿子继承父亲的风骨,毕业后回到国内,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这场生命的接力赛中,每个人都是温柔的传递者。

尽管罗京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的精神,他所体现的责任感和担当,却没有随风而散,依然存在。

有这么好的父亲,怎会培养不出一个出色的儿子呢?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罗京去世12年,曾经哭到晕厥的妻子改嫁富商,如今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娱乐   富豪   儿子   母亲   新闻联播   父亲   妻子   家庭   字正腔圆   方式   工作   主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