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度翻脸!印度怒怼:你们买得,我买不得?莫迪反击绝了

因为关税战和俄罗斯石油问题,美印关系突然急转直下。近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对印度出口商品祭出重拳,加征高达25%的关税,并要求印度立刻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贸易争执,更不是特朗普“发脾气”那么简单。这是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印度能源自主权的地缘博弈,是一次明牌的敲打,也是一次测试印度底线的“政治压迫”。而这一次,印度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正面对抗。

印度将会采用什么手段反击美国呢?

“你买得我就买不得?”:俄油风波背后的博弈

8月1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化工、金属等商品加征25%的高额关税,并且没有任何缓冲期,仅给了两天准备时间。

消息一出,印度孟买股指当天下跌超600点,市场瞬间陷入恐慌。要知道,这些行业虽然不像IT服务那么光鲜亮丽,但却养活着数百万印度底层劳工。突然被断了订单,工厂、工人、地方经济,统统遭殃。

可为什么特朗普会突然动手?是因为印度侵犯了美企利益?还是偷了美国技术?都不是。

特朗普开出的“罪状”是: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是在变相为俄罗斯输血,支持俄乌战争。他说印度炼油厂加工俄油后再出口,是在“赚战争的钱”。

听上去好像很正义,但一查数据,事情就变了味。

2024年,美国自己还在从俄罗斯进口铀、化肥等关键资源,欧盟更是进口了675亿欧元的俄罗斯能源。你自己买着不脸红,反倒要求别人放弃廉价石油,典型的双标嘴脸。

印度外交部回应得相当硬气:“你们能买,我们就不能买?”

而事实是,印度从2024年起大量进口俄油,2025年平均每天达175万桶,占总进口量近40%。印度拿这些廉价石油炼制成汽油、柴油,出口到欧洲、东南亚,再赚取外汇,稳定国内燃油价格,还能压制通胀,一举多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仅2024年,印度通过俄油套利就节省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外汇支出,通胀率控制在4.2%,远低于全球平均。

这才是特朗普眼里真正的“原罪”——印度凭一纸俄油合同,站在了全球能源博弈的风口,还不听美国的摆布。

面对特朗普的指责,莫迪并没有退让,而是公开表态:能源安全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不容干涉。

更重要的是,印度并不完全依赖俄罗斯。它与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签有长期供油合同,支付方式也早已多样化,采用卢比、人民币、迪拉姆等非美元结算,大幅降低了被美国金融制裁的风险。

而这正是让美国最头疼的地方:自己的制裁系统居然拿印度一点办法也没有。你封了美元结算?我用别的币种。你制裁运输港口?我走中转。美国越想卡脖子,印度反而越灵活。

更讽刺的是,欧盟和美国自己都在用各种方式绕过制裁继续买俄资源,却单独盯上印度。这让印度民众情绪大涨,民族主义空前高涨,“不被美国摆布”成了社交平台热门话题。

“战略伙伴”还是“战略压迫”?:美印信任危机全面爆发

过去几年,美印两国的防务合作可谓“高歌猛进”。从联合军演到军售交易,从P-8I反潜巡逻机到S-70直升机,美国不断向印度释放“战略盟友”信号。

甚至美国还在技术出口上“开绿灯”,打破常规出口管制。

但现在看来,这一切的背后都藏着一条潜台词——“只要你听话。”

这一次俄油风波,让印度看清了:所谓的战略合作并非平等,而是美国单方面制定规则,一旦不从,就立刻下狠手。

特朗普不仅加税,还借助舆论把印度塑造成“俄罗斯帮凶”,对印度国际形象进行攻击。这种“先贴标签、再施压”的套路,印度当然不会买账。

莫迪政府内部已有明确声音警告:如果经济合作都能被绑上政治条件,那防务合作是不是也会被卡脖子?

这不是杞人忧天。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就曾威胁北约盟友“交保护费”。如今这种套路搬到亚洲,不稀奇。

因此,印度开始重新评估防务采购的多元化路径:暂停与美国F-35战机的采购谈判;转向法国洽购26架“阵风”战机;加快国产“光辉”MK2战机项目,减少对外依赖;继续加强与俄罗斯的武器合作,包括S-400防空系统和布拉莫斯导弹。

这一系列操作清晰释放信号:印度正在削弱对美国的战略依赖,防止将来陷入“一边倒”的尴尬境地。

很多人以为印度只靠出口商品,但印度真正的杀手锏,其实是服务业反制。

印度IT服务、医药外包长期占据美国市场核心位置。全球前十大科技公司,有8家在印度设有研发中心,硅谷早已离不开印度技术团队。

如果美印关系彻底撕破脸,印度一旦对这些行业设置技术壁垒或税收反制,美国科技巨头会立刻感受到“反噬”。

而印度出口总会早已提出建议:对美国实施“服务反制”,打击其高科技和医药出口在印份额,以牙还牙。

LokalSurvey民调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莫迪支持率稳定在68%,但印度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情绪却不断上升。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从“美国加税是否合理”迅速转向“美国到底还值不值得信任”。对许多印度年轻人来说,这次事件是一次认知转折:美国不是伙伴,而是施压者。

舆论的转向,远比政策的转变更深远。一旦民心离开,美国再送多少军售合同、再说多少好听话,也无法轻易挽回。

结语

从目前情况来看,特朗普团队或许会在最后关头释放部分豁免信号,试图用小让步换取印度在俄油上的“象征性配合”。

但印度方面已有共识——不能让步,否则就是给下一轮干预开了绿灯。

印度学界、政界、产业界正在形成一个共识:这不仅是一次经贸冲突,而是关于国家主权、战略自主和未来国际地位的系统性挑战。

结局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意真正承认印度是一个有自主选择权的“平等伙伴”,而不是一个听话的“工具人”。

而对于莫迪政府而言,这是一场不容退让的硬仗。一旦退步,不仅丧失民心,更可能陷入长期被美国制约的陷阱。

参考资料:
“硬碰硬”!特朗普向印度“开火”——湖南日报2025-08-06

印度深夜回击美关税威胁——环球时报2025-08-06

无视特朗普惩罚威胁?印度称继续进口俄石油——环球网2025-08-03

#万能生活指南##夏日生活打卡季##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财经   印度   美国   俄罗斯   关税   反制   防务   战机   石油   战略   听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