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塔西佗陷阱?

「人民网:中国要跨越的三大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塔西佗陷阱的内容和起源

塔西佗陷阱一词源自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对暴君尼禄统治的批判:“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其善举与恶行同样遭人憎恨。”

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舆论场被重新激活,成为描述公信力危机的精准隐喻:当权力机构陷入权威丧失的泥潭,其政策无论动机如何,都可能被公众预设为“不可信”。这种信任裂痕不仅威胁社会稳定,更在数字化时代加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最早源自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在书中,塔西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罗马皇帝尼禄驾崩后,继位的皇帝迦尔巴下令处决了一名制造叛乱的将领和一名“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其中,“可能叛乱的将领”卡皮托在捕杀命令尚未下达时便已被处决。许多人认为卡皮托并无叛乱之心,因此对迦尔巴的这一做法心生不满。

塔西佗总结道:……外界对这两次处决的反应极为负面,而且一旦皇帝成为人们憎恨的对象,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引发人们的厌恶。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公元55年至120年)是古罗马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其在罗马史学中的地位可与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中的地位相媲美。

塔西佗曾担任过古罗马的最高领导人——执政官,并先后担任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以及外省总督等职。

信任崩塌的解剖

从历史规律到数字催化

政府信任与民众信任的断裂并不是一个新鲜命题。2014年《柳叶刀》研究显示,全球政府信任度在过去四十年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经济高速增长与政治信任度波动的悖论。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8-2020年中国GDP增长207%,但《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揭示同期民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指数仅上升9.8%。这种剪刀差暗示着社会信任体系的深层危机:公众已不再满足于经济增长的单维叙事

数字化浪潮加剧了这种撕裂。清华大学2023年舆情研究报告指出,涉及公共事件的微博话题中,72%的官方通报会触发二次质疑

以河南暴雨事件为例,地方政府初期信息滞后导致民间救援力量自发集结,这种舆论环境中的“平行治理”现象,实质是官民关系在危机场景下的应激反应。当媒体监督遭遇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真相往往在传播中经历多次解构与重构

此外,塔西佗陷阱现象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归责惯性。民众认为政府是万能的,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时,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认为这一切后果都是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

二是意见集合性。“老不信”现象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并且这种集合在不断扩大,扩大到一种共识大于共识的对立面。

三是弱势群体集群。弱势群体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围人的目光、同情;当周围的同情被其吸引过去后,再将其同化,使弱势群体逐渐增大。现代社会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四是刻板成见。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对这种刻板成见起推动作用,当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最近印象的好坏,并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直接影响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五是意见极端化。在新媒体下,网络意见的表达多发自团体,志同道合的团体之间会彼此沟通讨论,到统一想法,更为极端,更容易受群体极化的影响,造成不同层面的人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深陷信息茧房,意见出现后,总会逐渐走向极端化。

蝴蝶效应:信任赤字裂变

腐败丑闻对政府形象的杀伤力具有乘数效应。透明国际数据显示,每曝光1起厅级干部腐败案,会引发当地民众对同级政府的信任度下降17个百分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2)。

更危险的是,贪腐案件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呈现“破窗效应”——河北某县交通局长受贿案在抖音平台的传播量达到当地人口的23倍评论区72%的言论将个案上升为体制批判。这种信任危机的传导具有非对称性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发现,重建信任赤字所需成本是破坏成本的7-9倍。2018年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后,国家药监局连续三年投入超过40亿元进行透明度提升,但2021年疫苗犹豫现象仍较事件前高11个百分点。

这印证了塔西佗陷阱的残酷逻辑:信任如同瓷器,破碎后的修补永远留有裂痕

破局:在玻璃房里重建共识

破解困局需要超越传统的危机公关思维

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新范式:项目初期通过区块链技术公开所有审批流程,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预算听证,最终使这个总投资2000亿的项目支持率达到89%,比同类项目平均高出37个百分点(《南方都市报》,2023)。

这种信息透明的“过度曝光”策略,实质是将政府行为置于阳光消毒灯下

舆论引导更需要技术赋能的智慧。

杭州“城市大脑”系统将交通事故处理时间压缩83%的同时,自动生成处置报告向市民推送,使交管部门满意度提升至91%。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比万篇通稿更具说服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证实,政府数据开放度每提升10%,民众信任度相应上升6.2个百分点

信任能否被量化管理

在算法统治的时代,信任重建是否可能转化为精密的社会工程?剑桥大学政治学系2023年的实验给出了一种警示:当政府使用AI预测并干预舆情时,短期信任指数上升15%,但三个月后反弹式下跌23%。

真相往往是残酷的,技术能优化·,却无法生产真诚

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的:“统治的合法性不在于智慧,而在于被统治者的自愿追随。”

或许真正的出路藏在中国古老的治理智慧里。《盐铁论》有云:“治民如植柳,顺其性则易,逆其性则劳。”

当权力学会在阳光下呼吸,信任自会如空气般充盈每个角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箴言,至今仍在敲打每个时代的执政者。


(来源:深度笔记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古罗马   陷阱   叛乱   将领   百分点   民众   群体   危机   意见   政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