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极一时的周晓兰:丈夫是男排名将,后辞官赴美,68岁现状如何?

说道中国女排的领军人物,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郎平,

她不仅实力强悍,后来还带领中国队走向辉煌,

但是在女排的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人物。

她不仅和郎平是队友,而且还是“大器晚成”,

在16岁的时候,才开始认识到这个项目,

但仅用4年就进入国家队,她在退役后,

甚至还当上了体育相关的干部,

但她却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跟着丈夫去美国定居,她就是周晓兰。

到现在她已经68岁了,去美国生活也已经整整30年了,

那么现在的她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

但是在13岁的时候,她跟父母去了农村,生活一下子变得艰苦。

她常帮父母干农活,练就了吃苦的性格,

身高也蹿得快,16岁时有1.76米。

后来体校的教练来学校挑人,她因为强大的天赋被选中。

她那时对这项运动根本没有一点认识,但教练看中她的身高和潜力。

16岁才练排球,在运动员里算很晚了,

可她上手很快,拦网和进攻学得特别快。

她知道自己起步晚,训练比别人多一倍,

经常练到深夜,摔得身上全是淤青也不抱怨。

凭借着不断地拼搏,仅仅四年时间,她从新手成了国家队主力。

进入国家队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她当副攻手,

靠身高和冷静的判断守住网。

袁伟民很看重她,亲自教她拦网技术,帮她快速成长。

她从“门外汉”变成队里不可缺的人,靠的是天赋和拼命的努力。

周她的职业生涯和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重叠。

1981到1984年,她和郎平、陈招娣等人一起,

拿下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三块金牌,成了中国体育的经典。

她第一次参加世界级的大赛,就表现得非常好,

也为后来的自己奠定了基础,她当主力副攻,

和郎平配合得很好,网前拦下不少关键球。

决赛的时候,她们碰到了日本人,比赛很胶着,

她的拦网帮队友打开进攻空间,中国队3比2赢了,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

日本媒体给她起了“天安门城墙”的绰号,夸她防守稳。

后来的秘鲁世锦赛上,她迎来了新挑战。

当时小组赛输给美国队,全队压力很大,

那时候丢掉金牌,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

袁伟民开了动员会,周晓兰场场首发,拦网和进攻都很稳,

帮中国队以六个3比0拿下冠军。

这场胜利让中国女排站稳了世界顶尖位置。

后来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队里新人多了,她就当替补副攻,上场时间少,但她的拦网依然很准。

她和队友的精准配合,一路过关斩将,

拿下了当年的奥运金牌,这也成了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这些金牌背后,训练条件很苦。

1979年,湖南郴州基地的木地板有木刺,

周晓兰一天被扎了13根,疼得掉泪,宿舍漏雨,

冬天靠炭火取暖,有次她差点煤气中毒。

袁伟民和队员同吃同住,带着大家咬牙练,

周晓兰从没想过放弃,和队友一起为冠军拼。

到后来28岁的她因为伤病和年龄退役,带着三块金牌离开赛场。

在功成名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爱情,

她和同为运动员的侯晓非结婚,这样的人生,

堪称是顶级的人生赢家了,而这一切都是她自己拼出来的。

两人办了简单的婚礼,她的队友都来祝福。

俩人因排球结缘,感情很好,婚后他们有了个女儿,生活挺幸福。

在结束辉煌的职业生涯以后,她就和丈夫一起去读书,过普通学生的生活。

她谢绝了学校的特殊待遇,吃饭睡觉都和同学一样。

毕业后,她进了国家体委,当排球处处长,

改进了女排的训练方式,让队员更有动力。

她凭借自己的能力,后来还当上国家体育总局球类司副司长,

是当时最年轻的厅级干部。

可她的高光也就此打住,后来的奥运会上,

女排只拿第七,球迷很失望。

她作为管理者压力很大,想找办法让女排重振。

她想到在美国的队友郎平,试着请她回国。

她还安排了中国女排和郎平的联队打商业比赛,

想通过比赛练兵.,但比赛太多,被批评影响了冬训,

1994年世锦赛女排又只拿第八。

有人说她帮侯晓非的公司赚钱,虽然没证据,但舆论让她很难受。

后来郎平回国以后,她因为一些失误,又惹上了一身的麻烦,

那时候的她也陷入了低谷,

侯晓非已经在美国发展,叫她过去重新开始。

她想了很久,辞了职,带着女儿去了美国。

这决定让很多人惊讶,但她选了家庭,走得很坚决。

直到1995年的时候,她到了美国,先刚开始的会后,

她也做了排球教练,后来直接跳了出来,

去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数据分析。

这行对她完全陌生,但她踏实肯干,从基层干到部门经理。

侯晓非做贸易,生意也不错,他们在马里兰州安家,

又生了个女儿,家里很和睦。

周晓兰在家说中文,吃中餐,过春节中秋,始终没忘中国文化。

虽然在美国30年,她一直想家。

2022年,65岁的她跟记者说,祖国在她心里很重要。

2023年,她回国参加女排的纪念活动,

和郎平、袁伟民见面,聊起当年的故事,还夸了新一代女排队员。

现在68岁,她身体好,生活安稳,但总想着回国,

网上很多网友留言,希望她回来帮女排,或者用别的方式为国家出力。

她从16岁开始打排球,四年就拿世界冠军,靠的是天赋和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和郎平、陈招娣的友情,袁伟民的指导,

女排的团队精神,帮她走过最苦的日子。

“三连冠”不只是金牌,更是8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她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退役后,她在事业和家庭间选了后者,

辞职去美国,不是放弃,而是听从内心。

到了美国,她从头学新东西,

干得风生水起,说明女排的拼劲一直在她身上。

她的思乡情让人共鸣,不管走多远,祖国都是根。

她的经历让我觉得,人生没固定答案。

冠军的光环很亮,但普通人选自己的路,也一样值得尊重。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不管在哪,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也许将来她会回国,继续她的女排故事,我们也期待着。

参考信息:

北方网:专访前女排国手周晓兰 中美排球存在很大不同
北方网:周晓兰:接应二传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体育   男排   名将   丈夫   现状   周晓兰   女排   美国   排球   队友   中国队   金牌   中国女排   北方网   世锦赛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