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加拿大鹅在中国火得不像话。
冬天一到,从北上广的地铁口到三里屯的门店前,全是排队的人。
一件上万块的羽绒服,成了中产生活的象征。
但最近,情况变了。
它的控股股东贝恩资本,正在寻找买家,准备出售所持股份。
这个消息透露了一个信号:加拿大鹅的增长周期,可能走到了尽头。
它曾凭借加拿大制造和极寒定位,迅速站稳高端市场,如今在全球消费降温、中国产品突围的夹击下,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了其他品牌。
顶着“羽绒服一哥”光环的加拿大鹅,也要换主人了。
1957年,加拿大鹅前身Metro Sportswear在多伦多成立。创始人是名波兰移民,一开始只做雪地摩托服和警用防寒装备。
转折点出现在2001年,家族第三代Dani Reiss接管公司。他提出两件事:
坚持“加拿大本土制造”;
将产品转向大众市场,并引入女装线。
这时的加拿大鹅开始频繁出现在电影、电视剧和极地纪录片中。
品牌认知随之提升,但还只是一个区域性企业。
2013年,贝恩资本以2.5亿美元收购多数股权,并推动它在2017年同时登陆多伦多和纽约交易所。
上市时市值约18亿美元,几年后一度突破78亿美元。
贝恩主导下,加拿大鹅实现了两件关键转变,分别从产品和渠道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带动整体业务结构升级。
首先是产品线的拓展。
早年间,加拿大鹅主打的是极寒环境下的专业羽绒服,仅服务于科研、极地探险等小众群体。
贝恩入局后,迅速将其定位从功能性户外品牌调整为高端生活方式品牌。
产品矩阵不再局限于防寒外套,而是延伸至轻薄羽绒、风衣、雨衣、帽子、围巾、背包等日常配饰,SKU数量从几十个扩展至超过200个,覆盖了从深冬到春秋季的多个穿搭场景,进一步打通消费者的全年使用需求。
尤其在女装市场,加拿大鹅曾长期缺位,贝恩团队推动开发女性专属版型与时尚化剪裁,大幅提升女性用户占比。
此外,还推出儿童线、联名限定款,尝试吸引更年轻的群体。
其次是渠道的重构。
过去,加拿大鹅主要依靠第三方零售商销售,品牌话语权和利润空间都相对有限。
贝恩上任后,一方面削减批发依赖,另一方面加快直营店铺和线上平台的建设,全面推进“DTC”(Direct to 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
从2015年起,加拿大鹅开始在全球核心城市开设旗舰店,包括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等地。
截至目前,全球门店数量超过70家,其中大中华区占据约一半,同时,自建电商平台陆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上线,并对接本地社交平台和支付体系,强化品牌控制力和数据闭环。
2018年首家门店落地北京三里屯,很快全国扩张到30家,贡献了全球将近一半的门店数量。
品牌被推上快车道,资本也开始准备变现跑路。
口罩过后,高端消费恢复缓慢,加拿大鹅未能及时调整节奏。
2022财年到2025财年,营收增速从21.5%一路下滑至1.1%;
股价持续下跌,市值已跌至13亿美元,不足高点的1/6;
2025财年,中国市场营收为4.27亿加元,同比增幅仅1%,若按固定汇率计则为负增长。
增速放缓,资本自然开始寻找出场方式,贝恩目前持有超过60%的多重投票股,掌握公司55%以上投票权,是唯一能决定公司控制权的人。
它的动作,无疑会影响整个品牌的走向。
过去五年,中国市场频发事故,也直接影响了它在华的销售表现与战略信心。
首先是2021年发生的虚假宣传事件。
当年,加拿大鹅因官网中某些产品“选用加拿大最优质羽绒”等表述涉嫌误导消费者,被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开出45万元人民币的行政罚单。
虽然金额不算巨大,但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让很多原本抱有品牌信任的消费者开始对其宣传真实性产生质疑。
紧接着,在同一年,双标退货风波进一步放大了用户的不满。
当时,有消费者反映,在加拿大鹅门店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却被告知无法退货,而与此同时,在北美等市场同类问题可以无条件退款。
这一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引发大量质疑声音。公众认为品牌在全球不同市场执行“双标”政策,是对中国消费者的轻视与差别对待,品牌口碑因此遭遇重创。
第三个问题出现在组织架构层面。
自2022年以来,加拿大鹅中国区高层频繁变动,短短两年之内已经更换了三任中国区总裁。从业务决策到品牌方向都缺乏稳定性,外部合作方和内部团队均反映战略执行不连贯,区域市场运作陷入反复调整。。
三件事叠加,使得加拿大鹅在中国市场的品牌热度、消费者信任与经营效率全面下滑,暴露出它在本土化管理、危机公关和文化理解上的长期短板。
原本占据优势的门店、声量和品牌定位,都在逐步流失。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没有给加拿大鹅太多喘息的机会。
这几年,波司登悄悄完成了转型,从大家印象里的老牌国货变成了高端羽绒服的新代表。产品设计越来越时尚,版型也更符合亚洲人的穿着习惯,不少联名款一上线就被抢空。
更关键的是,波司登的定价普遍比加拿大鹅便宜一半以上,性价比高太多。
不仅如此,Moncler、始祖鸟、lululemon等国际品牌也在加码中国市场。
它们不一定专注羽绒服,但都在抢占中产人群消费群体。尤其lululemon、始祖鸟,把轻户外套路子玩得风生水起,款式轻巧、功能多样。
在私募领域,加拿大鹅正成为新的目标。
据彭博社报道,已有多家投资机构与贝恩资本展开接洽,目标包括部分或全部股份。某些机构倾向于收购其全球品牌,也有意向方只想拿下亚洲市场。
加拿大鹅只是众多被资本盯上的消费品牌之一。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一股明显的并购潮正在席卷全球消费领域,不少知名品牌已经悄然易主。
比如,美国运动鞋巨头斯凯奇,被私募巨头3G资本以高达94亿美元的估值收购,成为近年来鞋服行业最大的一笔交易;音响品牌Marshall也被红杉中国收入囊中,进一步拓展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布局。
而在中国市场,星巴克中国业务正在成为私募基金争抢的目标,包括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参与竞购,估值预期达到100亿美元左右。
此外,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高端商场SKP、英国瑜伽服品牌Sweaty Betty,以及日本珠宝品牌Tasaki,也陆续完成了股权变更或控股权转移。
这类交易背后,其实有一套明确的资本逻辑:相比高科技或周期性行业,消费品企业的特点是门槛适中、现金流稳定、品牌溢价高,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在经济波动期,资本往往会偏好这类可控、可预期、可规模化的项目。
对投资机构来说,这正是一个理想的窗口期,收购一个品牌、重组团队、优化成本,然后再在新市场中复制放大,这是过去几年屡试不爽的打法。
如今轮到了加拿大鹅,只不过这一次,接盘者会是谁,还不好说。
现在,加拿大鹅即将易主,这是否意味着品牌会陨落?未必。
它依然拥有全球制造工厂、设计团队、品牌认知和忠实粉丝,关键在于新接盘者能否重建效率与信任。
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品牌自身是否还有价值,而是掌舵者是否愿意用时间和系统去做修复。
在浮躁的消费市场里,踏实做产品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