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深秋,一则来自欧洲的消息在全球科技圈掀起巨浪 —— 荷兰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借口,突然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动手:冻结全球资产、罢免中方 CEO、强行托管 99% 股权。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披着 “法治” 外衣的 “技术掠夺”。
回溯过往,荷兰的动作早有伏笔。从 2019 年禁运 EUV 光刻机,到 2023 年收紧 DUV 设备出口,再到如今直接抢夺中企资产,每一步都紧跟美国 “技术围堵” 的节奏。面对这样的挑衅,中国并非无计可施。手握全球 80% 以上高纯稀土分离产能的我们,正用一张 “稀土牌”,让荷兰乃至整个西方看清:中国科技发展的底线,绝不容肆意践踏。
一、荷兰的 “仆从式操作”:从光刻机封锁到资产掠夺
荷兰对中国科技产业的遏制,从来不是 “独立决策”,而是对美国指令的 “精准响应”。
早在 2019 年,荷兰就应美国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用于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的 EUV 光刻机,直接卡住中国芯片产业升级的 “脖子”。2023 年,这一限制进一步扩大,部分用于成熟制程的 DUV 设备出口,也必须经过荷兰政府特殊许可。到了 2024 年,更连光刻机的维修服务和零部件供应都层层设卡,试图彻底切断中国芯片企业的设备保障。
如果说之前的封锁还披着 “技术保护” 的外衣,那此次对安世半导体的下手,则彻底撕下了伪装。安世半导体是中国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标杆企业,已跻身全球前三,恰好威胁到欧洲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荷兰选择在这个节点动手,时间上紧接美国 2025 年 9 月拟升级的 “50% 穿透式制裁”,操作上照搬美国 “泛安全化” 套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荷兰在向美国 “纳投名状”,甘愿做遏制中国科技的 “欧洲急先锋”。
英国《金融时报》直言这是 “数字围猎” 的关键一步,彭博社更毫不客气地指出:“荷兰经济事务部不过是跟在美国政府身后的温顺绵羊。” 当美国挥舞制裁大棒,荷兰立刻递上 “法律匕首”,这样的默契,早已超越普通盟友关系。
二、荷兰的三重算计:测试底线、冲锋陷阵、制造恐慌
荷兰敢如此明目张胆地 “火中取栗”,背后藏着三重精心策划的算盘。
第一重是测试中国反制底线。荷兰赌定中国 “投鼠忌器”,不敢对欧洲中等强国下重手。一旦中国反应温和,欧盟内部的亲美势力会立刻跟风 —— 德国可能在新能源领域设限,法国或针对生物医药动手,东欧国家甚至会效仿冻结中企资产。到那时,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将陷入 “系统性风险”,全球化布局可能撞上 “欧洲墙”。
第二重是为美国 “科技冷战” 冲锋陷阵。美国深知,单靠自己无法完全封锁中国,必须拉拢拥有关键技术的盟友。阿斯麦(ASML)垄断全球高端光刻机,是美国 “卡脖子” 战略的核心支点。荷兰此次行动,既是向美国证明 “反华可靠性”,也是为了换取美国在芯片补贴、技术共享上的好处。荷兰外贸大臣嘴上说 “维护本国利益”,实则早已把国家命运绑上美国战车。
第三重是制造 “寒蝉效应”,瓦解中欧合作。安世半导体若被强制 “国有化”,等于向所有在欧中企释放恐怖信号:无论你合规经营多少年,创造多少就业和税收,只要美国一声令下,就能让你 “一夜归零”。这种 “规则武器化” 的做法,目的是动摇国际资本对欧洲法治环境的信心,迫使中企撤离或自我阉割,最终服务于美国 “去中国化” 的供应链重组。
三、稀土反制:中国的 “王炸” 为何能击中荷兰命脉?
面对荷兰的挑衅,中国的反制没有停留在外交抗议,而是直指其产业命脉 —— 稀土。这张牌的威力,源于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全球 80% 以上的高纯稀土分离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而阿斯麦光刻机的生产,恰恰离不开稀土。从镜头镀膜需要的镧系元素,到精密运动部件依赖的钕铁硼永磁体,稀土是光刻机制造和维护的 “必需品”。荷兰《电讯报》2024 年就曾坦言:“没有中国稀土,ASML 的生产线将面临巨大挑战。”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制并非 “一刀切”,而是设置了 “豁免通道”:如果芯片企业能证明产品最终供应中国市场,或承诺向中国客户稳定供货,就能申请 “稀土供应特许”。这一设计看似留有余地,实则是精准分化 —— 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全球芯片巨头,将被迫在 “使用荷兰设备” 和 “获得稀土供应” 之间做选择。届时,阿斯麦的订单会被中国设备商逐步替代,荷兰的芯片产业将陷入 “断供危机”。
四、中国的底气:不止稀土,还有自主突破
中国敢打出 “稀土牌”,底气不只是资源优势,更来自半导体设备领域的自主突破。
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已在清洗、刻蚀、PVD、CVD、离子注入等半导体设备环节,实现 28nm 及以上制程的国产化。2025 年深圳 “湾芯展” 的预告显示,国内企业在光刻机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8nm 光刻机已进入量产阶段。要知道,28nm 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占全球市场需求的 70% 以上 —— 这意味着中国在主流芯片生产领域,已基本实现 “自主可控”。
这种突破让中国有了 “以资源换安全” 的资本。荷兰想通过封锁光刻机遏制中国?中国不仅能靠自主设备满足主流需求,还能通过稀土管控反向影响全球产业链。正如行业专家所说:“既然不让我们用高端芯片,那大家就公平竞争中低端市场 —— 而在这个领域,中国早已具备优势。”
五、规则之战:谁在破坏秩序,谁在维护公平?
这场中荷科技博弈,本质上是一场 “规则之战”。
荷兰以 “国家安全” 为名强夺中企资产,是对 “契约精神” 的公然践踏;美国裹挟盟友编织 “技术铁幕”,是对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粗暴破坏。反观中国的反制,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023 年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2024 年发布《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2025 年出台《稀土管理条例》,始终坚守 “依法依规” 的底线。
中国的反制也体现了 “精准克制”:针对的是 “荷兰设备” 而非 “荷兰国家”,设置 “豁免通道” 而非全面禁运。这种做法既击中了荷兰的产业命脉,又为全球企业留了出路,更在国际舆论场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 谁在搞 “21 世纪技术霸权”,谁在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一目了然。
结语
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下手,是美国 “新冷战” 战略的 “探路石”。如果中国退让,科技铁幕将笼罩欧洲;如果中国重拳反击,就能让荷兰乃至整个西方阵营明白:挑衅中国科技发展的代价,是动摇本国的产业命脉。
中国不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我们不追求让对手 “屈服”,但当有人肆意践踏规则时,必须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稀土出鞘只是开始,随着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市场纵深等领域的优势不断扩大,未来五年,中国在科技博弈中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关乎中荷两国的产业利益,更关乎全球科技规则的未来 —— 是继续由美国主导 “霸权规则”,还是建立各国平等参与的 “新秩序”?答案,正藏在中国每一次依法反制的行动中。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