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在追那部几年前大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我泡了杯茶,坐在她身边。电视里,唐晶正为子君两肋插刀,像位披荆斩棘的骑士。
画面很暖,却让我想起原著里那个更真实,也更刺骨的瞬间——唐晶对崩溃的子君说:“子君,做朋友不是一定要交心。”
亦舒亦说:“友谊不是搁着就冷的一样东西。”
所以原著中,当唐晶远嫁澳洲后,给子君来信,字里行间依旧幽默犀利,道破婚姻机密,最后轻描淡写地告知预产期。而子君在决定再婚前,拨通了昂贵的越洋电话。两个女人隔着大洋,一如往日般斗嘴调侃,和平收场。
没有戏剧化的重逢,没有黏腻的不舍,却让人眼眶发热。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朋友轨迹——儿时的玩伴,在不同的城市扎根后,联系越来越少;大学时形影不离的闺蜜,毕业后咫尺天涯却未再见面;工作时一起追剧唱歌的伙伴,分开后听到熟悉的老歌想到眼睛泛潮……
你有没有发现,友谊的消逝不是轰然倒塌,而是静默地渐行渐远。
01 .
曾经的唐晶与子君,无疑是同频的。
她们是大学同学,一同踏入社会。最初的友谊,建立在共享的青春、见识与社交圈之上。
那时的吐槽,是真心实意;那时的扶持,是毫无保留。
所有深厚的友谊,最初都建立在“我们本是同类”的笃定上。
可当子君一头扎进婚姻,成为养尊处优的史太太,而唐晶在职场单打独斗,炼成金刚不坏之身时,她们的轨道,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分岔。
一个在温水里煮了十三年,一个在风浪里搏了十三年。
共同语言,就像退潮时的海水,悄无声息地流逝了。
真正的裂痕,发生在唐晶恋爱后。
这个曾与子君并肩批判男人的女人,突然有了一个“莫家谦”。她开始迟到早退,变得神神秘秘,最后,竟毅然辞职,远嫁澳洲。
子君感到被背叛:“我从没想过唐晶也会结婚。她一次又一次地批评婚姻,如今无声无息地投入进去,是否也是讽刺?”
看,这就是人性的幽微之处。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在朋友生命中的分量。你以为的救命稻草,其实也有她自己的人生要渡。
每个人终究是自己的舵手,也只能为自己的航程负责。
02.
唐晶远嫁澳洲,选择相夫教子的主妇生活;子君则在职场重生,最终遇见翟有道。她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这里触及了友谊最深的痛点。
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在《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中精准剖析:
人们对于友谊有着各自不同的倾向。有些人会和小学时的好友保持几十年的友谊不变,而另一些人更倾向于和当下生活中的人建立友谊,和过去的朋友则渐行渐远。还有些人会把最好的朋友看做生命中的另一半,当对方真正重要的另一半出现时,这段友谊就会受到考验。这些倾向没有优劣之分,也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这都是我们出于本心选择的生活方式。
换句话说,“一生情缘”抑或是“阶段陪伴”,没有孰优孰劣,更没有对错,只是不同的生命节奏。
唐晶是“活在当下”的人,她在每个阶段全情投入,然后得体告别。子君则渴望“一生情缘”,希望友谊永恒不变。
加缪晚年悟得:“年轻时,我会向众生索要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友谊长存,爱情不灭。如今,我明白只能要求对方能力范围之内的:作伴就好,不用说话。”
03.
令人欣慰的是,故事的最后,唐晶与子君找到了属于她们的新型相处模式——远隔重洋,通过书信和电话保持联系,依然能够幽默斗嘴、分享人生重大时刻。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成熟的友谊形态?
当我收拾家里旧物时,看到多年前儿时玩伴特意快递来的被子;听到某首老歌,想起曾经一起唱歌的工作伙伴;看到某本书,想起送我书的那位朋友……虽然不再朝夕相处,但那些温暖的印记永远留在生命里。
三毛说得豁达:“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特别是与有的朋友分开多年后,再聚时自然如往昔,“看到你还是你,是一种慰藉。”虽然我们走上了不同的路,但知道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你依然是你,这就足够了。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你是如何看待朋友来去的?有没有一个朋友,虽然已与你走远,但想起时你心中依然温暖?
希望今天的文章
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 祝福大家/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