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岁朝宗桥碑脱下保护罩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市级文保单位朝宗桥碑,多年前曾被小广告“毁容”,相关部门不得不为其装上保护罩。不过近日有文物爱好者发现,这个存在十余年的碑罩已被拆除,449岁的朝宗桥碑重新展露真容。对此,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群众文保意识日益增强,碑罩作为过去的物理防护措施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今后昌平区将采用科技手段继续对桥碑加以保护。

朝宗桥碑露出真容

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的朝宗桥,是一座七孔联拱石桥,南北横跨于北沙河上,该桥曾是连接京师与明陵的重要通道,明朝帝后谒陵北巡皆经由此地。1984年,朝宗桥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历经577年风雨的朝宗桥巍立如初,现为京藏高速路进京方向辅路的公路桥,继续服务于现代交通。在朝宗桥北端东侧,有一块桥名碑,即朝宗桥碑,为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立于1576年,比朝宗桥建成晚128年,碑额两面分别刻篆书“大明”二字。资料记载,此碑通高4.08米、宽1.1米、厚0.39米。

曾经的碑罩(摄于2023年)

此前,朝宗桥碑上曾有一道玻璃保护罩。对于此碑罩的由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卫东回忆,约20年前,朝宗桥碑遭到人为破坏,整洁的石碑被人喷涂上小广告,为加强对石碑的保护,相关部门安装了碑罩。北青报记者随后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05年,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朝宗桥石碑被小广告“毁容”的问题,当时的照片显示,石碑被人喷上鲜红的办证小广告,格外刺眼,令人痛心。

不过刘卫东也表示,碑罩虽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它影响了群众观赏石碑;另一方面,保护罩虽不是全封闭的,但雨季的湿气加上阳光照射,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湿热空气在罩内不能迅速扩散,可能对石碑产生侵蚀。北青报记者2023年前往走访时也注意到,该碑罩虽然对石碑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但随着时间推移,罩体在日晒雨淋下逐渐老化,透光性下降,外观变得模糊,进而影响观赏与拍照的效果。

近日,有文物爱好者发现,朝宗桥碑已经卸下保护罩,重现原有风貌。北青报记者随后走访现场看到,拆除碑罩后的汉白玉石碑静立桥头,碑身阴阳两面的“朝宗桥”双勾榜书大字依然清晰,落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仲夏立”11个楷书小字也保存完好,无声地向过往行人诉说着449年的风雨历程。

对于拆除碑罩一事,昌平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介绍,此前为朝宗桥碑安装碑罩,主要是为了保护石碑免遭破坏。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喷涂小广告等现象逐渐减少,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日益提升,同时对文物原貌的观赏需求也更为重视。为此,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判,于近日拆除了碑罩。当然,拆除碑罩并不意味着对文物放任不管,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会通过监控摄像头等技防措施,对朝宗桥及石碑实施全天候监控,以科技手段继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张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护罩   石碑   昌平区   北京青年报   文物   记者   真容   汉白玉   近日   负责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