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美国芯片制造回流计划确实有些模样了
把台积电的先进产能 “拉” 到美国的动作刚见起色,美国芯片制造就亮出了标志性成果。10 月中旬,英伟达 CEO 黄仁勋特意飞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出现在台积电新建工厂的庆典现场。

他和台积电高管一起,在刚下线的 Blackwell 芯片晶圆上签下名字 —— 这枚晶圆可不一般,它是美国本土造出的第一块高端 AI 芯片核心,标志着英伟达最强 AI 芯片正式开启 “美国制造” 进程。
这款芯片的分量着实不轻:采用 4 纳米工艺制程,芯片里密密麻麻挤着 2080 亿个晶体管,比上一代产品翻了一倍半还不止。

实际性能更是惊艳,跑起大语言模型来速度直接快了 30 倍,耗电量反倒降了四分之一,说是 AI 算力的 “心脏” 一点不夸张。能把这样的尖端产品搬到美国生产,台积电的 “跨洋搬家” 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在亚利桑那建起先进晶圆厂,台积电前后砸下 650 亿美元,规划了三座工厂的庞大聚落。美国政府也下了血本,光补贴就给了 66 亿美元,还追加了 50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不过这份 “成绩单” 背后藏着不少波折:从 2020 年宣布建厂到现在四年时间,工厂一直没能稳定产出,主要卡在了台美两地的工作文化冲突上。
台积电在台湾的工程师习惯了高强度节奏,半夜被叫去处理问题是常事,但美国员工对这种模式接受度不高,不少人干没多久就离职了。为了缓和矛盾,公司不得不减少会议频率,还给管理人员做沟通培训,连台湾调来的员工都觉得工作量比在本土时轻了不少。

好在第一座工厂终于在 2025 年上半年启动了 4 纳米产能,除了英伟达的 Blackwell,苹果的处理器也将从这里产出。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座工厂的进度,原本计划 2028 年才量产 2 纳米芯片,现在已经提前通知供应商送设备,明显在加速追赶。
但最初,美国的芯片制造还藏着个 “小尾巴”—— 虽然晶圆能在美国生产,可后续的封装测试还得送回台湾的台积电工厂处理,才算真正能用上的成品。这个短板现在正被快速填补,核心还是靠产业链企业的抱团补位。

最先动手的是封测巨头 Amkor,这家全球排名靠前的企业直接砸了 20 亿美元,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园区旁边建专门的封测厂,专门生产封装用的核心组件,就是为了实现 “就近配套”。
台积电自己也没闲着,虽然没有追加千亿美元投资的公开消息,但明确表示要把先进封装技术同步到美国工厂,尤其是针对 AI 芯片的扇出型面板级封装技术 —— 这种用玻璃基板代替传统晶圆的工艺,散热效果比老技术好得多,原本要 2027 年才在台湾试产,现在打算和美国工厂同步推进。

日月光、矽品这些封测行业的老牌企业也跟上了节奏,已经和英伟达敲定合作,未来要把 Blackwell 芯片的封装工作搬到美国完成,从零散组件到完整成品的最后一步,很快就能在本土走完。
不过按照目前的进度,这些封测厂要到 2027 年才能正式投产,在这之前,美国制造的芯片还得依赖海外封装,“造芯留尾巴” 的尴尬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业内人士算过,等封测厂全部落地,美国就能彻底打通从晶圆生产到封装测试的后端环节,4 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芯片再也不用把关键步骤放在海外。这种 “就近配套” 不仅能缩短交货时间,还能降低供应链波动的风险,这也是美国推动产业回流的核心诉求之一。
比制造和封测更关键的是,美国正在悄悄搭建从研发到设备的底层架子。就在 10 月,一家叫 Zyvex 的美国本土公司抛出了个大新闻:推出了精度达到 0.7 纳米的光刻系统。

这是什么概念?比现在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精度还高,相当于能在两个硅原子的宽度上刻电路。更实在的是,这套设备已经能接商用订单,付了钱 6 个月就能交货,根本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产品。
背后的支持者也不简单,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能源部一直在给钱,明显是冲着突破芯片制造设备 “卡脖子” 问题来的。
政策层面的推力更直接,甚至有点 “硬拉” 的意思。
2022 年出台的《芯片和科学法》拿出 527 亿美元补贴,看着不少,但实际落地并不顺利,有四成响应投资的项目要么延后要么暂停,台积电的工厂进度滞后就是例子。

于是美国政府又酝酿了更狠的规矩:要求芯片企业在美国生产的数量必须和海外进口的对等,要是达不到 1:1 的比例,就要收 100% 的关税。商务部长已经给多家企业高管透了口风,说这是维护 “经济安全” 的必要手段。
这种政策确实逼着供应链往美国集中,但企业怨言不少 ——“美国制造” 的成本比海外高得多,客户根本不愿多花钱买单。
不过抱怨归抱怨,企业还是在跟着政策走:英伟达就联合富士康、纬创在德州建超级计算机工厂,专门组装用 Blackwell 芯片的 DGX 服务器,预计 12 到 18 个月后就能量产。

现在的美国芯片产业,已经能看到一条清晰的链条:Zyvex 搞出原子级光刻设备,台积电建先进晶圆厂,Amkor 配套封测,下游还有服务器组装工厂。但短板也很明显:2 纳米以下的产能还没影,设备和制造的成本居高不下,熟练工人也得靠从台湾调派,本地人才缺口很大。
即便如此,往全链条自主走的趋势已经很明确。按照目前的规划,台积电 3 纳米产能 2027 年能在美国投产,封测厂同步跟上,再加上本土设备企业的突破,到 2030 年实现 4 纳米以下全链条自主,倒也不是画饼。

只是这条路上的坎坷不少,文化磨合、成本控制、技术迭代,每一步都得实打实往前走,毕竟芯片产业的生态网,从来不是靠政策和投资就能立刻织完整的。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英伟达开始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批量生产Blackwell芯片

环球网:“美国制造”芯片问世,但封装仍在海外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