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炒八掺”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怎么就火了?

不管火不火,保持内心的善良真诚,用“平凡的好吃”的温度,守护人间的烟火气。

文 | 竹里

八种主食在铁锅里翻滚碰撞,六十多岁店主的炒勺抡出火星,来自天南地北的食客在巷口排起百米长队,只为这一份12元的“碳水快乐”。

10月9日,国庆中秋假期刚过,郑州市金水区宇新街上一家不足10平方米的小吃店突然成了网红店。拥有千万粉丝的美食博主乌啦啦偶然一次打卡,让郑州“炒八掺”火遍全网,有外地顾客从新疆赶来,也有本地食客凌晨四点守在门口排队。

为应对客流,小店实行“即日起炒类,每人限购一份”。10月16日,小吃店老板娘回应记者:老师傅已体力透支,请了一个新师傅,免费炒20份送给大家品尝。

那么,到底什么是郑州“炒八掺”,一个小店何以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争相打卡。这让笔者想起近日爆火的江西景德镇“鸡排哥”,两个案件有着共通之处,都离不开店主对顾客的真诚以待,以及朴实无华的经营之道。

1

老板娘很平静

“理解不了为一碗饭排队几小时”

笔者梳理发现,“实惠小吃”在郑州的居民楼里默默经营了十几年,本是本地人熟知的宝藏小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5年10月9日,千万粉丝美食博主“乌啦啦” 来到这家街边小店,品尝“炒八掺”的视频随后在网上发布。

视频中,乌啦啦一边就着蒜瓣大口吃着炒八掺,一边赞叹其为“碳水快乐”。这条视频迅速引爆网络,在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超过7000万。

几乎一夜之间,这家藏身居民楼的小店被推到了流量的风口浪尖。暴增的客流量让小店门前排起了前所未有的长队。有顾客上午10点取号,下午2点才能吃上,整整等待四个小时。一口饭,一口蒜,“乌啦啦”称:“八种主食混在一起的口感非常奇妙。”

这场由网红带起的流量热潮不仅让小吃店爆火,也让周边街道变得热闹。

开移动咖啡车的蓝华开着移动咖啡车跨省500多公里而来。他驻守在小店门口,一边守着咖啡车,一边趁没客人的间隙开直播,直言自己是 “来蹭流量的”;还有一些炒面摊位纷纷跟风,贴上“网红炒八掺”字样的打印纸,试图吸引客流。

老板娘却稍显平静,“我们开了十几年,前几年就很火。作为我来说,我是理解不了为一碗饭要排队几个小时,可以顺道来吃”。

她觉得店里火的根源不是靠网红打卡,“网红来打卡之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客源,其实我们最该感谢的是原始顾客”。

在她看来,小店位置偏、面积小,正是老顾客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分享,店铺才被更多人发现。谈到店铺的未来发展,老板娘说,从开这家实惠小吃起,她就想过扩大规模,“但我老公一直反对”。她坦言,现在仍然有这个想法,但“我现在是没有这个精力,我得慢慢地把现在做好”。

2

“多掺”文化

已融入河南人的饮食基因

有网友介绍,饮食和文化离不开,河南很包容,容得天下。郑州是代表,所有事物都可以在郑州“掺”在一起,然后造出新事物。凉皮可以和米皮掺,胡辣汤可以和豆腐脑掺,土豆粉和刀削面掺,各种凉菜掺,等等。

“炒八掺”,顾名思义,正是将八种不同的主食放入同一口锅里爆炒而成。这八种主食通常包括凉皮、米皮、牛筋面、擀面皮、炒面、炒饼、面筋和热干面。这些原本独立成餐的食材,在高温的催化下相互交融,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

在河南的饮食哲学里,“掺”是一种解决选择困难症的智慧,也是追求口感丰富性的朴素表达。这道看起来有些“任性”的美食,其实是河南悠久“掺文化”的自然进化。在河南,“两掺”乃至“多掺”的吃法历史悠久,早已融入当地人的饮食基因。

最经典的莫过于胡辣汤掺豆腐脑——胡辣汤的辛辣浓郁与豆腐脑的嫩滑清淡相互平衡,是河南人早餐桌上的常客。“炒八掺”小店老板最初也是从“两掺”开始,根据食客的需求不断添加种类,逐渐发展至如今的“八掺”。这种由简至繁的演化过程,体现的正是民间美食生命力与适应性的自然生长。

3

朴实无华

爆红小店的经营哲学

笔者以为,“炒八掺”的爆红,看似偶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逻辑。

12元一份的亲民价格,且加量不加价的实惠策略,是小店走红的重要原因。更让人感动的是,价目表上明确标注:周末价格下调1元。对于这一暖心举措,老板的解释朴实无华:“就想照顾照顾大家,都是打工的,在外不容易。”

这份对打工人的体谅,击中了无数人的心。在商业化泛滥的今天,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降价行为,成为一种难得的情感体验。小店老板在采访中透露了他的经营哲学:“开店十几年,秘诀是用心做好每一碗饭。”正是这份真诚,让“炒八掺”在流量过后,依然保持着动人温度。

“炒八掺”的走红并非孤例。近期,河南还有几家类似的小店同样引发了关注——“人生的意义”小吃店和尧仔炒粉。

“人生的意义”这家店,味道虽不算惊艳,却十几年如一日只做家常面,以干净整洁出名,原材料成本上墙公示,连食品热量都贴心标注,圈粉不少,成了食客心目中的放心食堂。尧仔炒粉走红,源于一个温暖的故事:老板曾放弃夜市黄金时段,专程上门为一位受伤的顾客炒粉。一碗炒粉不值多少钱,但这份善意,却温暖了一座城。

如今,这三家宝藏小店都被泼天流量砸中,有人甚至不远千里跨省而来,只为尝一口朴实的美味。一碗简单的餐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或许,大家品尝的不仅是味道,更是那一份热气里升腾的人间真情。

不过,“泼天流量”带来生意的同时,也给小店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60多岁的店主坦言忙得体力不支。排队经济的畸形现象也随之出现——有人甚至做起了黄牛生意,兜售排队名额。

笔者搜索发现,几名“职业代排”混杂在队伍中。一名老人带着老伴排队拿了两个号,一个号以200元的价格转卖给他人。与他竞争的还有一名中年妇女,开价100元,能讨价还价到80元。有人嫌贵,他们却说,相较前几天有人喊出单个号源800元、500元的高价。

据了解“人生的意义”小吃店因为突然爆火,选择了暂时关门谢客。老板担心人太多,大家大老远跑来却吃不好,决定等热度降一降再重新营业。在许多人都在追逐流量时,老板的清醒显得尤为难得。

而这,或许也正是这些小店能够出圈的共同底色:不管火不火,保持内心的善良真诚,用一碗面的温度,继续守护人间的烟火气。

资料来源:九派新闻、河南日报、顶端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美食   郑州   小吃店   河南   流量   主食   顾客   食客   老板   老板娘   豆腐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