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见风骨!范敬宜的人文实践,破解“新闻无学”迷思

2025年记者节前后,朋友圈被两个新闻前辈的公众号刷了屏。

“青龙刀笔记”的李德民和“码字工匠老詹”的詹国枢,你一篇我一篇地聊起了范敬宜先生。

我一个做了好几年新媒体的小编,本来对这些“老故事”兴趣不大,可点开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一碗辣椒背后的新闻大家

李德民写的《范总教记者穿西装》让我印象挺深,范敬宜先生在人民日报当总编辑时,居然专门请外交部礼宾司的人来报社,教记者们怎么穿西装。

现在很多媒体都强调“内容为王”,可细节里的讲究早就没人在乎了。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篇,范先生把自己碗里的五六块青辣椒挑给李德民吃。

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动作,反倒比长篇大论的道理更打动人。

詹国枢随后补了篇《老范到保定来看我》,说的是他当年在保定挂职,范先生特意赶过去看他。

本来詹国枢还在琢磨要不要换个工作,结果两人压根没提这事儿,问题就这么悄悄解决了。

还有件更颠覆认知的事,李德民居然毙过范先生推荐的“今日谈”稿件。

换作现在,哪个下属敢这么做?可范先生一点没生气,这份容人雅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王慧敏回忆里的一个细节也让我挺感慨,范先生在食堂问打饭的地方,连问几声没人理,还被个小年轻吼“看牌子!没长眼?”。

换做是别的领导,估计早变脸了,可范先生到二楼只悄悄说了句“食堂的师傅真凶哟”,摆摆手就埋头吃饭了。

“有才而性缓方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新闻有学,学在文化与良知

范先生还曾给刚读研究生的王慧敏出了个题,让背吴伟业的《圆圆曲》。

王慧敏背了几句就卡壳了,范先生居然一口气把剩下的都背完了,还严肃地说“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

这句话点醒了我,现在很多记者总想着怎么抢热点、玩噱头,却忘了功夫在采访之外。

“新闻无学”这话流传了好些年,我以前也隐约这么觉得。

后来才明白,不是新闻真的“无学”,而是有些人眼界太窄,对新闻学研究一知半解。

更重要的是,很多从业者压根不了解前辈们的精神和作品,没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有的人干这行只是为了糊口,或者求名逐利,把“社会公器”的责任抛到了脑后,难怪会被外人看轻。

范先生的一生,就是对“新闻有学”最好的证明。

1951年他从上海奔赴东北逐新闻梦,下放农村后回到辽宁日报,写出《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

1993年初,大连机床厂三位总师突然辞职,他从市场竞争的高度策划报道,派詹国枢采写的“大连小机斗大机”系列报道,成了当年的爆款。

这些事让我想起宁波镇海新闻中心的例子,2018年中兴被美国制裁,他们想到镇海籍院士倪光南一直呼吁解决半导体“缺心少魂”的问题,就主动联系采访。

记者连夜飞北京,推出的《锥“芯”之痛为时未晚》引发不小反响。

小地方也能写出大文章,这背后正是对范先生新闻理念的践行。

2010年11月13日,范先生离开了他挚爱的新闻事业,到2025年正好是15周年。

他生前说“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这句话读来让人动容。

现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可新闻的本质没变,对文化底蕴和使命担当的要求也没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他的理念为核心开展教学,各地记者节活动也常提到“学习范敬宜精神”。

这些传承不是形式,而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我们或许不用再学怎么穿西装,不用再背《圆圆曲》,但那种对职业的敬畏、对文化的重视、对他人的谦和,永远不会过时。

范先生走了15年,大家还在念叨他的小事。

这说明真正的行业标杆,从来不是靠职位和权力,而是靠人格魅力和精神传承。

新闻事业终究是人做的,有良知、有尊严、有文化底蕴,才能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愿我们都能以范先生为镜,在追逐流量的时代,守住新闻人的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历史   迷思   风骨   小事   人文   新闻   记者   保定   闻人   大连   求名   精神   媒体   大智   可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