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158亿假央企项目爆雷!地方政府的28天“签约奇迹”变闹剧

来源:电力传媒

2025年初,湖北随州国家级高新区的签约仪式上,当地曾为拿到千亿级项目而振奋——市政府与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敲定中嘉空天科技研发生产基地协议,投资额从最初的158亿追加到217亿,规划用地2500亩,宣称要打造国内首个弹箭星器全产业链基地,全面建成后年营收超300亿。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到场,将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28天的推进效率,视作引以为傲的随州速度。

然而短短半年,这场该市最大规模投资的光环彻底碎裂,投资方背后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被证实是彻头彻尾的冒牌机构,涉事企业已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更荒诞的是,这个连股权架构、产业方向都没理顺的假央企,居然能吸引中字头真央企参与工程招标,一场看似严谨的政府招商,最终变成全国关注的招商闹剧,暴露的不只是个别企业的欺诈手段,更是地方招商体系深层的失守与漏洞。

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图/湖北卫视视频截图

一、28天速成的签约奇迹

这场骗局的开端,源于随州对大项目、高产值的迫切渴望。在招商引资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一个投资超200亿、瞄准航空航天赛道的项目,对随州而言堪称天选之子,毕竟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不少省会城市的开发区,投资超1亿就算大项目,随州能拿下217亿的尖端产业项目,一度被视作区域经济的破局关键。

为凸显项目含金量,当地将其包装成科技含量高、关联产业多、带动性强的标杆:从固体火箭动力系统研发,到上下游产业链延展,再到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畅想,每一个关键词都精准踩中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风口的期待。但细究项目细节,荒诞感扑面而来。

首先是产业口径的自相矛盾。随州反复强调项目核心是固体火箭动力系统,涉及80公里以上高空航天领域,可涉事企业负责人在采访中却声称要聚焦低空经济,主打3000米以下空域,两个相差悬殊的产业方向,居然出现在同一个项目里,双方连最基本的表述统一都没做到。

其次是项目信息的空洞敷衍。作为投资超200亿的尖端科技项目,宣传里既没提投资方的技术资质、过往业绩,也没披露217亿资金的具体用途,比如研发基地、生产线、配套设施各自占比多少,只用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强这类空话套话搪塞。

最关键的是28天签约的速度陷阱。百亿级项目涉及土地审批、资金核验、技术评估等多重复杂流程,正常周期需要数月甚至更久。但当地为追求招商政绩,把尽职调查、资质核验等关键环节大幅压缩,用生米煮成熟饭的节奏,给假央企的渗透打开了缺口。当地当时或许没意识到,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效率,正是骗局能落地的最大推手。

二、假央企的隐身术

涉事企业西安航投未来能源能骗过随州政府,靠的是一套看似严密的伪国资包装手段。一层层穿透股权结构,骗局的脉络清晰可见:

最底层是签约主体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法定代表人为杨震虎;往上一层,这家公司由华城信隆广东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全资持股;再往上,华城信隆又被国业创隆江西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完全控股;而国业创隆的股东信息栏里,赫然写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这个名称自带国家级国资的威慑感,成了欺骗地方政府的核心骗术。

西安航投股权结构图,图源:天眼查

可这套架构根本经不起实质核查:江西上饶市市场监管局向国务院国资委、江西省国资委发函核实后确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根本不存在,属于伪造机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更直接将其标注为涉嫌假冒,已立案调查。更讽刺的是,涉事企业曾短暂与西安市国资委控股的西安航投未来文化产业集团产生关联,但后者发现其不当行为后,迅速终止合作并剥离股权,可惜这一关键信息,随州始终没察觉。

值得追问的是,如此低级的造假,为何能通过工商登记审核?目前工商系统对企业注册采取形式审查模式,只核对材料完整性,不核实信息真实性,这个漏洞让假央企靠伪造的国资背景证明,轻松完成了注册。更可怕的是,国业创隆并非孤例:天眼查数据显示,它直接投资的企业有10家,间接参股的企业超405家,分布在广东、江西、陕西等十余省份,涉及新能源、产业园开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假国企网络,而随州只是这张网络里的一个受害者。

三、真央企中标、财政资金承压:骗局的次生灾害正在蔓延

随着假央企身份曝光,随州项目的次生风险逐渐显现:目前项目已取得756亩建设用地批文,还启动了工程招标——中铁一局、中建设计等真央企已中标一标段10亿元工程,后续二、三标段仍在推进中。按照假国企招商的常见套路,施工方往往需要缴纳保证金、垫付前期资金,而这些资金极易被涉事企业转移,最终会导致工程烂尾、真央企追责、地方财政兜底的恶性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州并非个例。近年来,假央企、假国企的骗局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先伪造国资委直属机构、央企二级子公司等身份,再包装成百亿级新兴产业项目,精准迎合地方政府抓大项目、追风口产业的政绩冲动;签约后通过招标吸引真企业入局,套取保证金或政策补贴,最后在资金链断裂前跑路。从之前的新能源车项目,到如今的航空航天基地,骗局换汤不换药,却总能在各地招商中屡屡得手,根源在于地方招商的三重迷失:

一是考核导向迷失:以投资额、签约速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基层招商部门陷入唯规模论,忽视项目真实性与可行性;二是审核能力迷失:面对复杂的股权嵌套,缺乏穿透式核查能力,只依赖企业提供的工商信息,沦为形式审查工具;三是风险意识迷失:在财政压力与招商任务双重挤压下,部分地方饥不择食,把央企背景等同于安全保障,不敢或不愿开展实质调查,生怕得罪所谓的财神爷。

四、一场彻底反思

随州217亿假央企项目爆雷,不仅让当地耗费的土地资源、前期财政投入面临打水漂风险,更透支了政府公信力,这场闹剧的教训,值得所有地方政府警醒:招商引资不是抢项目,而是选项目;不是比速度,而是比精准。要堵住假央企的漏洞,需从制度层面重构招商逻辑:

1.建立穿透式核查机制,让假背景无所遁形

对宣称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不能停留在表面工商信息核查,必须追溯股权至最终实际控制人,通过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假冒国企举报平台等官方渠道核验身份;引入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尽职调查,重点核查资金实力、技术资质、过往项目履约情况,避免只看名头不看实力。

2.重构招商考核体系,告别唯规模论

把项目落地率、产值达标率、就业带动数等实绩指标,替代签约金额、签约速度成为核心考核标准;建立招商项目终身追责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虚假项目落地的,严肃查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让决策者不敢拍脑袋签约。

3.强化源头监管,堵住工商登记漏洞

工商部门需升级企业注册审核流程,对名称含国资字样、关联央企的企业,实行实质审查加国资部门前置核验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身份核验平台,打通工商、国资、金融等部门数据,让假国企无法跨区域流窜作案。

4.开展全国性假国企清理行动

针对涉事的国业创隆及其405家关联企业,是否应该开展全面排查,摸清虚假项目底数,及时止损;同时公开典型案例,提高基层招商人员与企业的识别能力,避免更多地方踩坑。

结语

随州这场千亿神话,最终以假央企爆雷收场,其讽刺性在于:在信息高度发达的2025年,一个连产业方向都没理清、股权背景一查就穿的骗局,居然能通过国家级高新区的审核,签下百亿大单。这背后,是地方发展焦虑下的理性失守,是考核压力下的急功近利。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掉千亿级项目。对地方政府而言,真正的招商能力,不是能快速签下多少大单,而是能精准筛选出多少优质项目;真正的发展速度,不是签约时的昙花一现,而是项目落地后持续创造的价值。唯有摒弃政绩冲动,扎紧监管笼子,才能避免假央企骗政的闹剧重演,让招商引资回归促发展、惠民生的本质。来源:随州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财经   随州   闹剧   地方政府   奇迹   项目   企业   西安   骗局   国企   产业   股权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