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主持人龙洋似乎总是和争议捆绑在一起。
有人说她凭一己之力“挤”走了前辈董卿,在春晚直播中犯下低级口误,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用错典故。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连串的失误非但没让她销声匿迹,反而让她在央视的位置越坐越稳,她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编辑:汤圆
龙洋有一个让所有同行都捏一把汗的习惯——主持时,她眼前没有提词器。
这在分秒必争不容有失的直播中无异于一场豪赌,她把自己的记忆力和临场反应,彻底暴露在亿万观众的审视之下,不留任何后路。
2023年的春晚,这场赌博的风险就赤裸裸地显现了,当她满面春风地送上祝福时,一句“大家新年好”脱口而出变成了“大位新年好”,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现场观众瞬间的笑声通过麦克风传遍了全国,网络上的议论瞬间炸开了锅,对一个央视主持人来说,尤其是在春晚这样的场合,这几乎是不可饶恕的失误。
质疑她专业能力的声音铺天盖地,所谓“背景深厚”的猜测也再次甚嚣尘上,但这个失误主要是因为龙洋的工作方式。
在她看来,照着稿子念那不叫主持,那只是个传声筒,真正的主持是把内容吃透、消化,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与观众交流。
这种信念,在她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已经根植,当年,非财经专业出身的她接手央视财经频道的《第一财经》时,面临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最笨也最扎实的办法,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恶补”财经知识,像学生一样啃读专业书籍,一有机会就追着专家请教。
她要做的不仅仅是认识那些复杂的术语,而是要真正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直到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给电视机前的老百姓听。
这种死磕到底的学习,给了她脱稿的底气,她的知识不是浮在表面的稿件文字,而是长在了脑子里的专业“肌肉”,这身“肌肉”,早在南京电视台时期就已经开始锻炼了。
在主持民生新闻《直播南京》时,为了把节目做到最好,她坚持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准备,仅仅半年,就将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后来她更是大胆创新,在新闻脱口秀中,把严肃的新闻事件用说唱、快板这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起来,这种创新,没有深厚的内容理解和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根本玩不转的。
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高强度、高风险训练,锻造了她“一张嘴硬控全场”的强大控场能力。
也正是这份能力,让她在一次与著名主持人杨澜同台主持大型晚会时,表现得游刃有余,临场反应极为出色,最终获得了央视领导的青睐,而春晚的口误,是她这套高风险工作法付出的“代价”。
如果说脱稿是她主动选择的职业风险,那么接替董卿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则是她被动卷入的一场巨大舆论风暴。
在无数观众心中,董卿与《中国诗词大会》是深度绑定的,她的典雅大气、她的书卷气质,几乎定义了这档文化节目的灵魂。
当董卿退居幕后转型为制片人,龙洋接过话筒的那一刻她就站到了风口浪尖,网络上,“挤走董卿”、“靠关系上位”的负面猜测不绝于耳。
几乎所有人都在用审视的眼光拿她和董卿做着全方位的比较,这对任何一个继任者来说,都是泰山压顶般的压力,面对这道难题,龙洋没有选择最安全的路——模仿。
她很清楚董卿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去模仿一个无法超越的典范,最终只会沦为蹩脚的复制品,她必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赛道。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与董卿截然不同的主持人,她不再是那种温婉如玉、引经据典的学者型主持,而是展现出一种更轻松、更活泼的风格。
她与嘉宾和选手的互动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试图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拉近诗词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但是这意味着要打破观众已经形成的固有印象,必然会引发争议。
果不其然,很快她就在节目中付出了代价,一次,她因用错一句诗词名句,现场的导师都面露尴尬。
这个失误被舆论迅速放大,成了她“文化底蕴不足以接替董卿”的铁证,也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她的不满与质疑。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次“突围”虽然布满荆棘,却至关重要,她用一种全新的风格,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气象。
或许她不够董卿那般沉稳典雅,但她的活力与亲和力,也吸引了一批新的、可能偏好不同风格的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主动的风格区隔,她成功地跳出了“董卿接替者”的身份陷阱。
0人们在讨论她时,不再仅仅是“她和董卿比怎么样”,而是开始讨论“龙洋的主持风格怎么样”,她没有被动地活在前辈的阴影里,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压力下开辟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争议和批评,但最终她成功地让观众记住了“主持人龙洋”,而不仅仅是“那个接替董卿的人”。
在聚光灯下,犯错是可怕的,但比犯错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错误,当春晚的“大位”口误和诗词大会的用典错误接连发生后,公众对她的专业性质疑达到了顶峰。
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失误对于央视主持人而言是“致命的”,接下来等待她的,很可能是内部处理和逐渐淡出。
然而龙洋的应对方式,却完全出乎了那些等着看她笑话的人的意料,她没有选择沉默,更没有在社交媒体上找任何借口为自己辩解。
相反她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公开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这种态度,与大众对一个“有背景”人物的想象——傲慢、嘴硬、推诿——形成了鲜明反差。
她的坦诚像一股清流,瞬间扭转了部分舆论的风向,很多网友的视角,开始从“她凭什么能上央视”转向“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人们看到,这个在舞台上犯错的年轻主持人,在台下有着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谦逊自省的态度,这种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比业务上永远不出错更加珍贵。
它展现了一种超越具体业务能力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而这对于一个国家级媒体平台的主持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央视的用人标准从来都不只是看业务能力是否完美无瑕,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一个主持人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学习和修正的能力,同样是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龙洋通过对危机的妥善处理,恰恰证明了自己具备这种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成长潜力,她没有被舆论的口水淹没,反而在风暴中心站稳了脚跟。
那些本应是她职业污点的失误,就这样戏剧性地成为了她展示职业品格和人格魅力的舞台,反而巩固了她在央视的地位。
回过头再看龙洋的央视之路,你会发现她的成功密码,并非完美无瑕,恰恰在于她对“不完美”的处理方式。
她敢于选择脱稿这种高风险的路,这是她的业务勇气,她有胆量在董卿这样一位巨人的阴影下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风格,这是她的突围智慧。
她更有胸怀将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误,转化为与公众建立信任的基石,这是她的品格力量。
她的事情或许告诉我们,在这个人人都会犯错的时代,真正定义一个专业人士的,不是他是否永远正确,而是他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如何从摔倒的地方,汲取站起来的力量。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