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是不是就可以买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在9月这短短两天,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当中有站在科研巅峰的科学家,有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的艺术家。
他们享受着荣耀带来的美好生活,但最终都被病痛带走了生命。
那这几位究竟是谁呢?他们去世前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在这几位离世的名人里,90岁的庄家富老爷子,可能不是名气最大的,但他的故事,却和咱们中国乒乓球的辉煌紧紧绑在一起。
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可要是说起张燮林、蔡振华这些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大家肯定不陌生,而庄家富,就是培养出这些世界冠军的幕后功臣。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庄家富就已经是新中国最早一批乒乓国手了。
1956年到1958年这三年,他连续拿下全国男单季军,在那个乒乓球刚刚在国内起步的年代,这份成绩有多不容易,懂行的人都清楚。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运动员生涯巅峰期,他却选择转身,拿起了教练的球拍。
从握拍姿势到战术技巧,他都手把手教,心里就抱着一个想法:要教会更多人变强,让中国乒乓球能一直站在高处。
后来张燮林、蔡振华这些弟子一个个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时,他站在台下,比自己拿奖还高兴。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乒乓球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人,在9月8日还是没能抵挡住岁月和疾病的侵袭,永远离开了。
说完为中国乒乓球立下汗马功劳的庄家富老爷子,来说一位在农业领域扎根半生的老爷子——喻树迅院士。
可能有人对喻树迅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相信部分年长的人知道,曾经咱们国家在棉花种植上,面临着“粮棉争地”的大难题,甚至在抗虫棉技术上还被国外卡住脖子。
而喻树迅院士,就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人物。
自打投身棉花研究,喻树迅就把家安在了农村,一待就是几十年。
有人说他跟棉花都快融为一体了,夏天太阳最毒的时候,别人都躲在屋里凉快,他却钻进棉田里,蹲在地上观察棉花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
冬天天寒地冻,他又忙着在实验室里分析样本,琢磨怎么培育更好的棉种。
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老茧,他从来没抱怨过一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么多年下来,他一共育成了12个短季棉品种,这些棉种推广开来,累计种了1.4亿亩地。
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团队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技术垄断,让咱们国家有了自主研发的抗虫棉,还解决了“粮棉争地”的难题,让粮食和棉花都能稳定产出。
可就是这样一位把论文写在棉田里、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院士,在9月7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提到潘文杰,可能年轻些的观众没那么熟悉,但要是说起港片黄金时代的经典,《跛豪》和《新上海滩》这两部片子,但凡喜欢港片的人几乎都看过。
而这两部片子的导演,正是潘文杰。
他用镜头把香港的野性和浪漫刻进了胶片里,让好多人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些画面里的热血和感动。
时间倒回1991年,那时候的港片市场还很热闹,但能同时拿下票房和口碑的片子并不多。
潘文杰带着《跛豪》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打破了僵局。
这部讲香港江湖故事的电影,不仅拿到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票房还冲到了3800万。
而这背后,是潘文杰一遍遍打磨剧本,跑遍香港各个角落选景,才攒出来的好作品。
到了1996年,潘文杰又交出了《新上海滩》。
这次他找来刘德华、张国荣两大巨星,一个演丁力,一个演许文强。
那时候的刘德华正当红,张国荣的演技也早已得到认可,两个人在片子里的对手戏,成了无数观众心里的经典。
直到现在,还有人会翻出这部片子重温,嘴里念叨着“这才是真正的上海滩”。
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拍好这部片子,潘文杰光是跟两位演员磨戏就花了好几个月,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反复调整,就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他这一辈子,没拍过多少所谓的“大制作”,却用一部部扎实的作品,成了港片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之一。
有人说他的镜头里有香港的魂,不管是江湖的快意恩仇,还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都能被他拍得有血有肉。
可就是这样一位能让电影里的热血永远留存的导演,还是没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9月9日在北京离世,享年69岁。
前面说的几位逝者,要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功臣,要么是创造时代记忆的匠人,而接下来要讲的这位,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32年的时光,在贫困山区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
她就是52岁的黄红梅老师,在教师节前两天,永远离开了她牵挂的讲台和学生。
52岁,本是还能陪伴家人、看着学生们继续成长的年纪,可她却走得这么急。
想想这两天离世的5位名人,她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可她这辈子做的事,比好多人一辈子都扎实。
回溯到32年前,20岁的黄红梅还是个年轻姑娘,好多同龄人都想着往大城市跑,找份轻松体面的工作,她却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偏远的山区学校。
那时候的山区条件有多苦?学校是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条件差,有的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
黄红梅看着这些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没说一句苦,第二天就站上了讲台,这一站,就是32年。
别的老师来了又走,只有她留了下来,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给住得远的学生热早饭;放学后,她又留在教室里给成绩差的孩子补课,常常忙到天黑才回家。
山区里路不好走,赶上雨天,她就背着年幼的学生过河,自己的鞋子灌满泥水也不在意。
有人劝她,趁年轻早点离开山区,去城里找个条件好的学校,她却摇头说:“这里的娃娃更需要老师,我走了,他们怎么办?”可命运却没对这位好老师手下留情。
几年前,黄红梅被确诊了癌症,医生让她立刻住院治疗,好好休息。
可她放心不下班里的学生,化疗间隙只要身体稍微好点,就立刻回学校上课。
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她带的班级,重点高中升学率年年都是全县第一,她自己也52次拿到教学一等奖。
这些荣誉,是对她最好的肯定,可她从来没把这些挂在嘴边,心里想的始终是学生。
让人遗憾的是,在今年教师节前两天,黄红梅老师还是没能熬过病痛,永远离开了。
她走之前,最牵挂的还是班里的孩子,反复叮嘱同事要好好照顾他们。
她一辈子扎根山区,没赚过多少钱,生活也很简朴,可她用生命坚守的教育事业,却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最后这位,是用科研改变人类认知的大人物——87岁的大卫·巴尔的摩,9月6日下午永远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科研领域。
可能有人对大卫·巴尔的摩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他做的事,至今还在影响着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1970年,他发现了一种叫“逆转录酶”的物质,这个发现一出来,直接颠覆了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认知。
要知道,在那之前,学界普遍认为遗传信息是从DNA传到RNA,再传到蛋白质,是单向的。
可大卫·巴尔的摩发现的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还能从RNA反向传到DNA,这一下就打破了固有的认知,给生物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这个发现还为后来艾滋病、癌症的治疗提供了关键思路,让科研人员能更深入地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治疗药物。
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医学进步,可能间接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即便到了晚年,他也没停下科研的脚步。
直到去世前一周,他还在发表论文,还在为自己热爱的领域贡献力量。
这五位名人,横跨不同行业,年龄差距近四十岁,可在生命的终点面前,全都一样无力,让人再次忍不住琢磨,“钱能买命吗”?相信答案不言而喻。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