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二字,曾如清泉般澄澈,意指人心甘情愿、无拘无束地做出选择。它是自由意志的温柔注脚,是个体尊严的无声宣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两个字竟被悄然篡改、扭曲,乃至沦为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遮羞布——它不再代表内心的真实意愿,反而成了权力与规训精心编织的陷阱。如今,当“自愿”二字从官方口中吐出,我耳畔竟仿佛响起丧钟:“自愿”已死,有事烧纸。

图片来源网络
去年深秋,我奶奶在病痛中走完了她八十四载的人生。她一生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土地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敬畏与依恋。她不止一次在病榻上拉着我的手,声音微弱却坚定:“孙儿,奶奶走后,一定要土葬,埋在咱家老坟地,跟你爷爷作伴……千万别送我去烧啊!”那眼神里的恐惧与哀求,至今仍如针般扎在我心上。
然而,奶奶尸骨未寒,村里干部便登门了。他们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按规定,必须火化。现在查得严,就算偷偷埋了,也会被挖出来送殡仪馆。到时候,人也不安宁,你们脸上也不好看。”那“规定”二字,如同一把冰冷的刀,斩断了我们所有的犹豫与反抗。我们深知,在“规定”面前,个体的意愿如同风中残烛,不堪一击。
万般无奈之下,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将奶奶的遗体送往亳州殡仪馆。然而,更令人心寒的一幕还在后面。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递过来一张表格,标题赫然是《自愿同意火化确认书》。我盯着那“自愿”二字,只觉得荒谬绝伦,一股无名火直冲头顶。我指着表格,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你们明明是强制火化,何来自愿一说?这表,我不能签!”
工作人员抬了抬眼皮,语气平淡得像在念说明书:“规定。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不签,流程走不了。”那“规定”二字,再次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像一个万能的符咒,能将最荒诞的要求合法化,能将最屈辱的服从包装成“自愿”。最终,我在表格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仿佛在签下一份卖身契。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异化——我的名字,竟成了对奶奶临终遗愿的背叛,成了对“自愿”二字的亵渎。
这并非孤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被自愿”的荒诞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某学校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布通知:“为统一着装、展现精神风貌,学校决定订购新款校服。本次订购完全自愿,绝不强制。”家长们纷纷表示“理解”“支持”。然而,第二天,班主任又在群里补充一句:“温馨提示:下周一起,全体学生必须穿着新校服入校,否则将无法进入校园。”——原来,“自愿”的真正含义是:你可以选择“自愿”购买,也可以选择“自愿”被挡在校门外。这哪里是自愿?分明是赤裸裸的胁迫!

图片来源网络
再比如,单位组织“自愿”捐款。领导在会上深情款款:“献爱心,全凭自愿,金额不限。”可私下里,同事们却在窃窃私语:“听说主任捐了五百,咱们至少也得两百吧?不然显得不积极。”于是,“自愿”捐款变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攀比与压力测试。你若捐少了,便是思想觉悟不高;你若不捐,更是成了异类。那捐款箱,仿佛成了一面照妖镜,照出的不是善意,而是权力场中无声的规训。
更有甚者,某些App在用户注册时,将“同意隐私政策”与“注册”按钮绑定为一体。你若不点“同意”,便无法使用服务。而那隐私政策动辄数万字,条款晦涩难懂,普通人根本无从细读。这所谓的“同意”,不过是一种技术霸权下的被迫妥协。我们“自愿”交出自己的个人信息,只因别无选择。
这种“被自愿”的现象,早已渗透到社会的肌理之中,成为一种结构性的荒诞。它披着“自愿”的外衣,行“强制”之实,其本质是权力对个体意志的侵蚀与消解。当“自愿”不再是内心的真实表达,而成为一种必须履行的程序、一种无法拒绝的义务时,它便失去了其原初的道德与语义根基,沦为一种语言的腐败。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当一个词语被系统性地滥用与扭曲,背后反映的往往是社会价值的错位与权力逻辑的霸道。“自愿”的异化,正是个体在强大的规训机器面前无力感的缩影。我们被要求“自愿”服从,被要求“自愿”牺牲,被要求“自愿”将个人意志融入“集体利益”的宏大叙事之中——而所谓的“集体利益”,又常常被某些人随意定义、随意解释。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被自愿”的文化正在悄然塑造着新一代的认知。当孩子们从小就被告知“这是自愿的,但你必须做”,他们对“自愿”的理解便从一开始就被扭曲。他们学会了顺从,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在“规定”面前噤声。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将失去孕育真实、勇敢与独立思考的土壤,只剩下一群在语言迷雾中麻木行走的“自愿者”。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难道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言,在“铁屋子”里昏睡至死?我想,至少我们可以保持清醒的认知,敢于对这种语言的腐败说“不”。我们可以在填写“自愿”表格时,内心保留一份清醒的批判;我们可以在面对“自愿”的胁迫时,尝试发出微弱却坚定的质疑;我们更可以在教育中,真正教会孩子何为自由意志,何为真正的自愿。

图片来源网络
“自愿”二字,本应是人类文明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象征着个体的尊严与自由。它不该被玷污,不该被滥用,更不该成为权力的遮羞布。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两个字的纯净,让它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芒——那光芒,照亮的将不仅是语言的真相,更是人性的尊严与社会的良知。
否则,当“自愿”彻底沦为一个空洞的符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个词语,而是整个社会对自由与真实的信念。那时,我们或许真的只能在“自愿”的墓碑前,献上一束惨白的纸花,低声哀悼:“自愿”已死,有事烧纸。#头条媒体人计划#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