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杭州万象城的购物小票打印出 “散 - 么凤士多清香话梅王,单价 7160 元 / 千克” 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揉揉眼睛 —— 两颗话梅,竟抵得上普通人两天的工资?这场关于 “天价话梅” 的讨论,就像投入消费市场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价格争议那么简单。
面对网友 “抢钱” 的质疑,么凤士多工作人员的回应颇具专业性:“原材料是进贡级罗光梅,一棵树仅 6 - 8 颗生果可用。” 这种稀缺性确实存在 —— 罗光梅原产于广东普宁,因对土壤、气候要求严苛,产量本就稀少,加上人工筛选的严苛标准,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制作工艺同样是价格支撑。传统话梅制作需历经腌制、晾晒、糖渍等 18 道工序,而 “清香话梅王” 还要额外增加恒温发酵环节,耗时长达 45 天。门店员工透露:“每颗话梅都要手工去核,确保果肉完整,光是人工成本就比普通话梅高 3 倍。”
市场监管部门的回应 “明码标价即合规”,让这场争论回归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商品定价本就遵循供需法则。但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折射出更深层的心理落差 —— 在多数人认知里,话梅始终是街边小店几元钱一包的零嘴,突然变成 “奢侈品”,打破了固有的价格锚点。
心理学中的 “价格参照效应” 在此显露无遗。当我们看到 7160 元 / 千克的标价,潜意识会自动换算:“这比车厘子贵 10 倍!” 却忽略了其背后的价值构成。就像网友调侃:“原来我吃不起的不是话梅,是‘梅中贵族’的身份象征。”
这场风波让人想起两年前的 “雪糕刺客” 现象。同样是超出预期的高价,同样引发全民热议,但市场反馈却截然不同:高价雪糕品牌接连倒闭,而么凤士多的 “清香话梅王” 却常年占据热销榜。究其原因,在于消费需求的分层 —— 雪糕属于大众消费品,消费者更追求性价比;而高价话梅瞄准的是小众高端市场,目标客群本就对价格敏感度低。
奢侈品营销专家指出:“当商品价格超过使用价值,购买行为就变成了身份认同的表达。” 么凤士多的忠实顾客中,有人会特意买上几颗作为伴手礼,看中的正是其 “稀缺性” 带来的社交价值。
面对层出不穷的 “消费刺客”,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避雷?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消费认知:购买前多留意价签,尤其是散装商品;学会区分 “必需品” 与 “奢侈品”;遇到价格存疑的商品,不妨使用手机扫码比价。
更重要的是,保持理性消费心态。就像网友的精辟总结:“128 元的话梅,吃的是品味;12 元的话梅,图的是开心。只要花得心甘情愿,就是值得的消费。”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