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永远挥不去的根
作者 崔和平
深秋,窗外的风裹挟着微凉的气息,卷起几片泛黄的梧桐叶,在空中打着旋儿,仿佛在低语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思念。这样的季节,总是容易让人陷入回忆,让心底那根深埋已久的乡愁,悄然苏醒,如藤蔓一般缠绕心间,挥之不去。当暮色渐渐下沉的时候,我独坐窗前,看远处灯火次第亮起,恍惚间竟然分不清是城市的霓虹,还是故乡夏夜田埂上闪烁的萤火——那萤火像散落的星子,在记忆深处忽明忽暗,轻轻叩动着心弦。
乡愁,是什么?是余光中笔下那枚小小的邮票,是那张窄窄的船票,是那方矮矮的坟墓,是那湾浅浅的海峡。对我而言,乡愁是故乡清晨袅袅升起的炊烟,是村中老榆树下斑驳的光影,是田埂上泥土混合着青草的芬芳,是夏夜池塘边蛙鸣虫唱的交响。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我想家了”,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眷恋,一种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是生命之树赖以生存的根。那炊烟里飘着母亲灶台上熬煮的小米粥的甜香,那老榆树的枝桠间藏着儿时与伙伴们追赶嬉闹的欢笑,那田埂上的泥土曾沾满我赤脚奔跑时留下的汗水,那蛙鸣里回荡着夏夜坐在院子里听爷爷讲牛郎织女时星辰流转的天籁——每一缕声响,每一道光影,都织成了故乡的经纬,将我的灵魂牢牢系在这片土地之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故土,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那片土地都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游子的心。它或许不那么繁华,不那么富丽,却承载着我们最初的记忆,最纯真的情感。记得儿时,夏日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点着火绳,摇着蒲扇,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爷爷讲那些古老的故事。那时候的天,似乎格外蓝,蓝得能滴下水来;那时的风,似乎格外甜,甜得像母亲刚熬好的槐花蜜。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小路,都印刻着我成长的足迹:村东头的那片芦苇荡,曾经是我和伙伴们捉迷藏的“秘密基地”,风掠过苇丛的时候,沙沙声如同大地在低语;村西头的小石桥,承载着我第一次骑自行车摔跤时膝盖的淤青,桥下流水潺潺,仿佛在轻声地抚慰我的疼痛;就连家村东头那条蜿蜒的小河,也记得我光着脚丫子在浅滩处摸鱼时溅起的水花,和摸到一条大鱼时惊喜的尖叫——那水花溅起的瞬间,仿佛整个童年都在这晶莹剔透中折射出七彩的光。
后来,为了求学,为了生活,我背起行囊,离开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城市的霓虹璀璨,车水马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机遇,但是也带来了孤独与迷茫。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站在异乡的窗前,望着窗外陌生的灯火,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便如潮水一般涌来。会想念母亲亲手做的饭菜,那碗猪肉炖粉条,香气能穿透记忆,仿佛舌尖还残留着山野的鲜甜;想念父亲那略带严厉却充满关爱的眼神,他总在电话里说“别太累了”,却从不提自己腰疼的旧疾,那声音透过电波,依然带着田间泥土的厚重;想念故乡那条清澈的小河,春汛时河水漫过石阶,鲤鱼跃出水面激起的水珠会溅湿岸边洗衣姑娘们的蓝布衫,水珠在阳光下跳跃,像撒向人间的碎银;想念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打闹的时光,我们在晒谷场上追逐,在打谷机的轰鸣声中比赛谁先爬到干草堆顶,金黄的干草屑沾满衣裳,在夕阳下闪闪发亮,像撒了一身的碎金——那些笑声,那些汗水的咸涩,早已融进血脉,成为生命中最鲜活的底色。
乡愁,是午夜梦回时,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火光映红她的脸庞,锅铲与铁锅碰撞的叮当声,是世上最安心的摇篮曲;是电话那头,父亲故作轻松的叮嘱,他总是说“家里都好”,可我能听见背景里传来他咳嗽的声音,那咳嗽声像秋日枯叶落地,一声一声,落在心坎上;是朋友圈里,故乡亲友分享的四季变换:春日油菜花田金黄如浪,夏夜荷塘莲叶接天,秋日谷浪翻滚的金波,冬日屋檐下垂着的冰凌,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每一帧画面,都像一把钥匙,轻轻转动,便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涌出汩汩的暖流。它像一杯陈年的老酒,愈久弥香,愈品愈浓。它有时是甜蜜的,因为回忆总是美好的,像蜜罐里舀出的琥珀色糖浆;它有时又是苦涩的,因为距离产生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像雨打芭蕉,一声一声叩在心上,落成无法寄出的家书,每一滴墨迹,都浸透了思念的重量。
我知道,故乡也在变。老屋或许已经翻新,青砖黛瓦换成了瓷砖洋楼,但是墙角的苔藓依然在潮湿的雨季悄然生长,那抹苍绿,是岁月留下的温柔印章;小路或许已经拓宽,铺上了柏油,但是路边野菊花的清香依旧在秋风里摇曳,那香气是童年的暗号,总能唤醒沉睡的欢愉;曾经的玩伴或许已经各奔东西,但是村头小卖部那台老冰柜里“橘子汽水”的甜味,依然能瞬间唤醒我们共同的童年密码——冰柜的嗡嗡声,是时光的留声机,播放着永不褪色的旋律。但我知道,无论它如何变迁,那份根植于心的情感不会变。因为乡愁,早已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性格的底色,是我为人处世的准则,是我疲惫时可以依靠的港湾。就像那棵老槐树,哪怕被雷劈断了一根枝桠,新芽依然会从伤口处倔强地萌发,向着天空伸展,在风雨中书写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乡愁,是永远挥不去的根。它深深扎在故乡的泥土里,汲取着养分,支撑着我在异乡的土地上努力生长。它提醒着我从哪里来,也指引着我到哪里去。它让我明白,无论走多远,心中总有一片地方,是属于我的根,是我魂牵梦萦的归处。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乘风远行,无论落在何方,它的茎叶里永远流淌着出发时那片土地的雨露与阳光。这份乡愁,不是困住脚步的锁链,而是托举翅膀的风,它让每一次飞翔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让每一次远行都怀揣着归家的方向。
窗外的风依旧在吹,卷起落叶沙沙作响,像故乡屋檐下风铃的低语,又像母亲在灶台前轻声的叮咛。我轻轻合上回忆的画卷,心中那片故土,却始终温暖如初。乡愁这根,早已深植,永不消逝。它将在我的血液里奔流,在我的呼吸间萦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成为灵魂的归航灯塔——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向故乡,那灯塔的光,便永远在记忆的彼岸,为我照亮归途。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