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教育的本质,一点通俗的理解。我觉得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孩子想优秀,父母先修心。
傍晚常看见楼下妈妈追着孩子背古诗,孩子手里攥着玩具,眼神飘向远处的滑梯,嘴里的“床前明月光”混着嘟囔。其实我们总爱给孩子画框架:三岁要认完两百字,五岁得会弹钢琴,好像按这个模板填,就能造出个“优秀小孩”。可教育哪是捏橡皮泥啊,不是把孩子塑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是蹲下来,看见他本来的光。

图片来源Al
之前邻居家孩子不爱写作业,妈妈天天盯着骂,后来妈妈换了法子——孩子说喜欢看楼下的流浪猫,她就陪孩子每天记“猫咪日记”,从一开始画歪歪扭扭的猫爪,到后来能写几句“今天小猫吃了两根火腿肠”,再后来写作业也不用催了。原来唤醒不是“教他做”,是“陪他发现”:发现他对生命的好奇,对表达的兴趣,这些藏在心里的小火苗,比硬灌的知识更能让他往前跑。

图片来源于AI
可好多时候,我们忙着给孩子“塑形”,忘了先修自己的心。朋友之前总焦虑,看见别人孩子报奥数班,她连夜也给娃报了,结果孩子上课坐不住,她更急,母女俩天天吵。后来她试着慢下来,自己先放下手机读绘本,没想到孩子会凑过来一起看;她不再盯着分数骂,而是问“这次哪道题觉得难,咱们一起琢磨琢磨”,孩子反而敢跟她讲“我其实没听懂老师讲的除法”。

图片来源于AI
原来父母的“修心”,不是读多少教育书,是先稳住自己的慌。不把“别人的孩子”当尺子,不把焦虑变成孩子的压力;是孩子发呆看云的时候,不催着“快写作业”,而是问“你看那朵云像不像你昨天画的小鲸鱼”;是孩子考砸的时候,不先指责,而是先拍拍他的肩说“没关系,咱们一起找问题”。

图片来源于AI
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雕琢成完美的样子,是唤醒他心里本来就有的求知欲、勇气和热爱。而父母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心里的焦虑、急躁捋顺了,让自己先有平和的光——你眼里不慌,孩子心里才不慌;你愿意看见他的特别,他才敢活出自己的优秀。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