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与寿命的关系,医生建议:若想延长寿命,吃饭尽量做到4点

在日常门诊中,医生最常听到的抱怨之一就是:“吃得不多,怎么人还是越来越胖?”也有人疑惑:“年轻时候饭量大还瘦,现在怎么吃少一点也不管用?”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关于“饭量”与“健康”的秘密。

尤其是当人到中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内脏功能开始走下坡路,饭吃多了,不仅仅是长肉那么简单,还可能会拖慢身体的整体运行节奏。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指出,吃饭方式和饭量,真的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寿命。

现代人吃饭,不少都图个快,讲究个“吃饱”。可是“吃饱”这件事,其实早就不再等于“吃对”。胃不是垃圾桶,身体也不是个能无限接收营养的容器。

吃饭的节奏、饭量的拿捏、营养的配比,缺一不可。吃太快、吃太多,身体没反应过来就被灌满,血糖飙升、胰岛素分泌紊乱,久而久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肿瘤都可能找上门。

延长寿命,真不只是靠运动、吃药这么简单,吃饭的方式,是最被低估但最关键的一环。

饭量控制是关键。现在很多人喜欢追求大份量的满足感,尤其外卖流行之后,越吃越重口味,越吃越油腻。

长期摄入热量超标,不仅容易导致内脏脂肪堆积,还会加速细胞老化,引发多种慢性病。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七八分饱”到底是什么感觉。有些人觉得“不撑就没吃饱”,其实这种感受,已经偏离了身体真实的需求。

饱腹感其实滞后于进食过程,大脑接收到胃部饱胀的信号,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如果吃饭速度太快,大脑还没反应过来,食物已经过量摄入。

控制饭量,从慢慢咀嚼开始,不光是为了让消化道减负,也是为了让大脑赶得上节奏,不被误导成“还饿”。

吃饭太快的人,往往忽略了这个身体的提醒节奏。吃饭速度过快的人,肥胖风险比正常速度的高出2.7倍。

进食时充分咀嚼,不但能帮助唾液酶开始初步分解碳水化合物,还能让胃少费点劲,减轻负担

而且细嚼慢咽有利于调动肠胃的“节律性收缩”,让营养吸收得更均衡。很多人消化不好,不是因为食物难消化,而是因为吃饭像打仗一样,囫囵吞枣,胃肠怎么忙得过来?

除了饭量与速度,晚餐的分量也不能忽视。不少上班族白天忙,晚上才吃个痛快,吃得多、吃得晚,饭后还躺在沙发上刷手机,这种习惯真的是慢性自杀

夜间肠胃的活动能力会减弱,吃得太多会导致食物滞留,影响睡眠,还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长期晚餐摄入热量超过全天50%的人群,患脂肪肝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高。

合理安排三餐比例,早餐占全天能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最多别超过30%,对身体的代谢和内分泌都更友好。

再看营养方面,现在不少人饮食结构严重失衡,偏爱高脂、高糖、低纤维的“快乐餐”。但身体真正需要的,是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的营养搭配。

蛋白质不仅是肌肉合成的基础,还参与免疫系统的维护。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还有助于调节血糖。

健康脂肪,比如深海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心血管健康。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哪怕饭量控制了,身体也依然处于“隐性饥饿”状态,久而久之一样出问题。

关于营养结构的研究非常多,其中一项2018年发表在《柳叶刀》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提到,低碳水、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某些疾病风险。

但前提是脂肪来源是植物性或深海鱼类等健康脂肪,而不是动物内脏、黄油这类“坏脂肪”。这也提醒人们,营养不是一味追求某一种食物,而是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

粗粮、豆类、蔬菜、水果、坚果、适量红肉和蛋奶,一个都不能少。吃得有质感,远比吃得多更重要。

长期暴饮暴食还会对胰腺造成持续刺激,引起胰岛素过度分泌,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饭量一旦长期超标,身体代谢机制就会慢慢失衡,即便后期控制饮食,也难以逆转原来的代谢损伤。

有些人觉得年轻时饭量大、消化快是好事,但这恰恰容易让人忽视背后的隐患。胃肠的承受能力不是无限的,饭量大并不是本事,而是一种负担。

长年高强度运行的消化系统,迟早会因为劳累过度而“罢工”。现实中不少胃癌、肠癌的患者,病前都是无肉不欢、大鱼大肉的主儿。一旦身体发出信号,比如腹胀、反酸、口苦、食欲不振等,不及时调整饮食习惯,代价就太大了。

如果真想活得健康一点、久一点,饭量不是越少越好,但绝对不能太多。七八分饱就刚刚好,既能满足身体的基础需求,又不给肠胃添负担。

而且这种状态下,人更容易保持一个稳定体重,心情也会平和不少。吃得舒服远比吃得撑来得实在。毕竟健康不是靠某顿饭吃出来的,而是靠每一顿饭养出来的。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饭量、进食速度、营养配比、三餐时间,这几个因素是最基础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长寿密码。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但从现在开始做出一点调整,不为别的,就为了以后能少进医院、多点时间陪家人。吃饭这件小事,从来不是小事。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4-41.
[3]钟南山.中国人群膳食结构变化与慢性病[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7):465-47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养生   寿命   饭量   医生   关系   建议   身体   营养   吃得   脂肪   健康   速度   慢性病   内脏   节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