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四川50万民工建机场
民工在用巨大的石碾碾压机场跑道路基
1944年1月中旬,正是寒冬时节。那些穿着冬衣、包着头帕的来自四川各区县的数十万民工带着口粮、铺盖等生活用具,以及斗笠、锄头、箢篼、扁担等生产工具,冒着寒风纷纷涌向新津、广汉等机场建设所在地;在这些民工中,还不乏妇女和孩子。当时参加扩建新津机场的,除了新津本地民工外,还有来自成都、华阳、温江、崇庆、郫县等22个县的各族民工。据计算,仅修建一条跑道,前后就需要投入9万名劳动力。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机场修建过程中,B-29轰炸机机场所在地新津、邛崃、彭山、广汉4个县出动的民工最多。据新津老渡口的王姓老人回忆说:“我们整个村子差不多都空了,留在村子里的,除了太老的和太小的,要不就是生病的,其余都去修机场了。这是打日本的事,啥子人要是不去,大家都看不起的。”
B-29轰炸机起降的跑道,要能承受60多吨重的轰炸机起飞与降落所产生的冲击力,比建造一般飞机跑道的要求高得多,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江河鹅卵石与岩石。大量的鹅卵石除少数用手推车之类的工具运输外,大多数是用扁担挑。从河床到现场的扁担队络绎不绝,出劳务的都是附近的男女农民,最初每人往返能担20趟,随着采石场和工事现场距离的拉长,运送的次数下降,最后竟然早上挑上鹅卵石箩筐出发,队伍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达工地,“如同蚂蚁队伍长途搬迁”。个别县也出动了一两部装货的汽车来运载鹅卵石,但是,很快公路边河滩的鹅卵石挖运完了,要到上游或者山里去,没有公路开通,汽车就没用武之地了。仅彭山基地需要的鹅卵石,就用尽了新津到眉山岷江两岸50公里的资源。成都远郊、近郊大小河流里的鹅卵石都被采空了。
修机场最重要的设备就是碾轧机,但是当时国内工程几乎就没有碾轧机,只好用自古以来就用的石碾子来代替。修建机场的石碾子最大的有1.8米高,重量在5吨以上,需要100多人才能拉动。制作石头的大碾子非常困难,首先得动用多名石匠,使用凿子从山上将巨大的石岩劈成大石块,石匠再围着它,一锤锤雕琢成石碾子。工作既艰苦又容易将石块凿碎,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这样的石碾子,十分珍贵。后来,美国人空运来了洋灰(水泥),制作一个石碾模具灌入洋灰,干了就成了。这样的石(洋灰)碾子制作简单,现在四川、云南、广西等老机场旧址附近,还能看到这样的石碾子。
拉这大石碾子十分艰难复杂。由于石碾子巨大沉重,拉石碾人员众多,所以要求牵引绳索不仅要非常粗大、牢固、耐磨,还要很长,一般主绳都在四五十米。在这根粗大的牵引绳索两边分别拉出许多稍微细一点的绳索供每一个民工使用。拉石碾的队伍要有统一发号令的指挥员,拉石碾子时,每一个民工都必须使用全身的力气,这就需要将绳索紧紧地套在肩膀上并系上绳扣。100多名民工肩膀套上绳索后,指挥员拿着小旗吹着哨子发号令,在有节奏的号令下大家一起拼命用力,这才能将石碾子拉动。如民工使力不协调,指挥又有错误,就会使民工们前后跌倒,造成损伤。许多民工听不懂号令,也没有接受过很好的训练,用力不均匀,要么拉不动,要么拉动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结果被石碾压死压伤的事常常发生。在美国空军博物馆大展厅里,展示着一尊中国运来的巨石碾子。旁边是一张几百号中国军民拉着石碾子碾轧机场跑道的巨幅照片,一架巨大的C-46运输机实物飞机和这尊石碾子,摆放在铺设着碎石的沙砾地上,表明这是机场的跑道。石碾子的文字说明的标题是:“Runways By Hand(手工铺造的飞机跑道)!”
机场建成后,为美国援华作战、打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积极贡献。1944年6月15日,92架B-52轰炸机从加尔各答出发,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抵达广汉、新津、邛崃和彭山机场。其中70余架B-52于当晚在此加油挂弹后,赓即从成都各机场起飞,对日本本土发起空中打击。几乎同一时间,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飞到日本钢铁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弹,八幡霎时变成火海……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土,是日本人做梦也没预料到的!到1944年年底,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的B-29飞机,对日本本土及其占领地共投下炸弹3623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来源:四川党史(原载《抗战中的四川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