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新加坡总统劝说中国:不要自给自足,不要跟美国搞对抗

2025年10月15日,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厅里,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站在讲台上,语气平和却意味深长:“中国不应完全追求自给自足。”

听上去像是“善意的建议”,可这话一传出,舆论炸了锅。

要知道,过去几年,是谁逼着中国走上自立之路?

从芯片封锁到实体清单,从关税加码到投资断供,美西方一手掐断合作通道,如今却反过来劝中国“别独立太快”。

一场脱离现实的“温柔的劝诫”

2025年10月15日,华盛顿秋意正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前,安保森严,记者云集。

当天的主角,不是来自美联储或白宫的高官,而是来自东南亚的“思想派”领袖——新加坡总统尚达曼。

他在佩尔·雅各布森讲座上发表了一场题为《可能性的时代:重塑经济秩序与共同愿景》的演讲,语气温和、用词讲究,却在一开口便引发了全场的注意。

“中国应继续与美国、欧洲及其他主要科技体保持互依,而不是走向完全自给自足的路线。”

尚达曼以生态学比喻:

“两个不同体系交界处往往最有活力,中国与美国的‘交界带’若被人为割裂,世界将陷入危险。”。

这番话的出发点是出于善意 ,还是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

尚达曼主张通过“管理竞争”实现共赢,呼吁各国复兴多边主义,修复全球贸易机制,防止AI、供应链和金融体系脱钩。

然而,这位新加坡总统似乎“忘了一个前提”:不是中国主动要脱钩,而是美西方先拔了插头。

要理解中国为何“被动自给”,就得从八年前的那场贸易风暴说起。

2018年,美国以所谓“301调查”为依据,对中国发起史上最大规模关税战。
到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重返白宫后,这种做法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美国口头说的是“降低风险”,实际上却是“去中国化”。

半导体设备禁令、量子计算出口限制、“实体清单”扩容、投资审查升级、科技人员签证限制……美国在几乎所有关键领域对华拔线断供。

中美贸易逆差的结构变化,也印证了脱钩的实质。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中美贸易不平衡从2017年的3752亿美元仅降到2024年的3611亿美元,但美国对墨西哥、越南的逆差同步飙升——贸易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

这意味着,美国通过制造“替代链”来转移风险,而中国则被迫进行战略自救。

被逼的自立——中国的战略应对

从芯片到航空,从能源到AI,中国的“自给自足”并非孤立主义,而是一种被迫的战略重构。

2018年芯片封锁之后,中国企业在半导体设备和光刻机领域投入千亿级研发,2025年国内EUV设备已能实现局部量产。

人工智能方面,华为“昇腾”、百度“昆仑”、寒武纪芯片均已摆脱美方EDA依赖。

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隆基绿能、比亚迪构建的产业链几乎全国产化。

这不是孤立自守,而是用产业链抗政治风险。

经济学家王立在《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以斗争求合作,是当前中美博弈下维护利益的唯一现实选择。”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自给”背后的真逻辑——不是拒绝合作,而是保留选择。

当美方随时可能掐断供应链,中国必须有“备胎技术”。

当“脱钩”成为政治正确,中国的“自给自足”就不再是选项,而是生存条件。

因此,尚达曼所谓“不要自给自足”,在中国人听来,就像让人不带伞去淋雨——雨是别人下的,伞却被要求放下。

此外,尚达曼在讲话中呼吁“探路者多边主义”,提议重启WTO改革、建立AI国际联盟、重塑经济秩序。

他说得漂亮,可现实呢?美国这些年做的,恰恰是多边主义的“逆操作”。

2019年,美国单方面阻止WTO上诉机构法官任命,导致全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瘫痪。

2020年退出《巴黎气候协定》,2022年又启动《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目张胆组建“技术小圈子”。

2025年重返白宫的特朗普更是再次对华挥舞起关税大棒,这已不是“多边主义”,而是经济单边主义的高端版本。

反观中国,却在填补多边空白。

“一带一路”倡议签署国家增至156个,RCEP全面生效,亚洲供应链稳定度远超欧美。
可见多边主义的真空,不是中国制造的,而是美国自己挖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尚达曼的呼吁显然带着理想主义的天真。

夹缝中的小国平衡术

新加坡的外交哲学,一向以“中间路线”著称:不选边、讲合作、倡互信。

然而,在中美竞争进入“硬对抗”阶段后,这条中间路线愈走愈窄。

新加坡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其金融体系与美元挂钩,安全则与美国合作;但另一方面,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

这让新加坡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如履薄冰。

尚达曼提出“中国应维持互依”,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为新加坡“找台阶”——如果中美彻底脱钩,新加坡的港口、金融、供应链都将受重创。

但问题是,他的“劝说”对象,似乎找错了方向。

因为推动脱钩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此外,西方的焦虑,不在于中国封闭,而在于中国不再依赖。

当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金融体系和技术生态时,美国主导的体系将失去制衡力。

于是,“不要自给自足”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西方对中国独立的恐惧。

事实上,中国从未拒绝合作,但不会再容忍被动依附。

正如中方所言:“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从2018年至今,中美关系早已从“合作竞争”变为“战略对抗”。

美国主动出击,中国被动防守——这就是当下的基本格局。

美国通过关税战、科技战、金融战层层施压;

中国则以稳经济、扩开放、提自主来应对。

这一主动与被动的不对称,揭示了竞争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共建共享”;

美国则频繁拉拢盟友组建“围堵圈”:印太经济框架(IPEF)、芯片联盟、AUKUS核潜艇计划。

两种思维模式截然不同——一个在造桥,一个在挖壕。

在这样的局势下,让中国“不要自给自足”,等于要求它放弃战略安全。

当美国不断将经济武器化,任何负责任的国家都不会再把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中。

所以,中国的自立,是现实理性,而非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美中关系对于世界极其重要”,人民网,2025-01-15

改善中美关系是对世界负责,中国报道,2024.2.9

尚达曼:中美关系关键在于维持互依 而非走向自给自足《联合早报》2025.10.16

Pragmatic vision urged for US–China ties

By Zhao Huanxin in Washington | chinadaily.com.cn | Updated: 2025-10-1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财经   不自量力   新加坡   自给自足   美国   中国   总统   中美   芯片   贸易   主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关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