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气温降了,大家对「吃」的热情是一点没降,不知不觉就贴上「秋膘」。
但快乐的背后总有些代价:身体的血糖水平拉响警报,腰上的肉也赖着不走了。
血糖没控好,你的体重先知道!血糖失控和长胖是怎么「双向奔赴」的,又该怎么保持血糖稳定呢,今天就来聊一聊。
文末准备了更多控糖小妙招,记得看到最后哦!
血糖调节失控
会让脂肪更容易囤积
香喷喷的白米饭下肚,碳水在身体里消化成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随之上升,这个过程每天都在我们身体里重复。
正常来说血糖可以自我调节,但如果平时一直吃高 GI (升糖指数)食物,餐后血糖可能容易蹿高,再加上长期压力大、睡眠不足,也可能让血糖调节能力受损[1,2]。
久而久之,咱们的身体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
➊ 胰岛素超负荷工作
胰岛素就像「物流管理员」,饭后,它们将血液里的葡萄糖送进不同的仓库(比如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仓库再经过一系列打包加工,把葡萄糖存储为糖原和脂肪原料[3]。这一套胰岛素调节系统,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关键。
但当血糖频繁升高,身体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把葡萄糖硬塞进仓库。时间一长,仓库逐渐爆满,对胰岛素的反应越来越迟钝,无法再接收更多的葡萄糖。血糖难以降下来,多余的葡萄糖也转化成了比原先更多的脂肪。
➋ 脂肪积累更快,消耗却慢
长期高胰岛素状态,不仅会激活脂肪细胞中的脂蛋白脂酶(LPL),促进甘油三酯合成,还会阻碍脂肪正常分解,减少脂肪的燃烧[5]。
也就是说,脂肪源源不断地合成,但消耗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自然涨上来了。
➌ 食欲调节失控
研究发现,餐后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干扰食欲调节[6],尤其是如果血糖在餐后 2~3 小时大幅下降,你会很快感到饿,就想继续吃东西。
而原本控制食欲的开关「瘦素」也失灵了。平时瘦素会向大脑发出「吃饱了,可以停了」的信号,但血糖升高让大脑对瘦素信号变得不敏感,迟迟收不到吃饱信号[7],让你控制不住地多吃。
经过这一系列变化,身体最终陷入「越不控糖越胖、越胖越难控糖」的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可能发展成疾病。
数据显示,我国肥胖人群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18.5%,糖尿病患者合并腹型肥胖的比例高达 45.4%[8]。而且糖尿病发病正在逐渐年轻化,我国早发型糖尿病占新诊断糖尿病的 15.7%~23.3%,并有明显上升趋势[9]。
想掌控血糖
可以先从饮食和运动入手
不少朋友已经试着调整饮食起居了,但总会不小心踩坑。
控糖不是不吃碳水,关键是吃得对,让血糖稳一点、波动小一点[10]:
➊ 主食粗细搭配
以谷类为主(燕麦、黑米、糙米等),精白米面占比少一些
全谷物和杂豆类:每天 50~150 克
薯类:每天 50~100 克
➋ 蔬菜水果吃够
蔬菜:每天不少于 300 克,深色蔬菜占一半
水果:每天 250~300 克新鲜水果,不能用果汁代替
➌ 盐和糖要控制
食盐:每天不超过 5 克
糖:每天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
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规律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1]。
➊ 增加日常活动,减少久坐
步行代替打车、去公园散步、外出逛街、打扫卫生等
连续静坐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60 分钟
➋ 有氧运动搭配抗阻训练
有氧:慢跑、骑车、游泳等,建议每周累计 15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抗阻:使用哑铃、杠铃、弹力带等,建议每周至少 2 次
血糖实在难控
也还有方法帮助改善
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是稳定血糖的基础,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特别是已经发生高血糖、糖尿病,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可能还是很难控制。
如果依靠饮食运动还是管不住血糖,建议及时就医,经过专业评估后,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降糖药物。常见的降糖类药物有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还有近年来新出现的 GLP-1 受体激动剂(例如依苏帕格鲁肽α、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等)[12]。
GLP-1 受体激动剂的「灵感」,其实来自我们身体自带的一位「血糖管家」—— GLP-1 激素,简单来说,药物就是模仿了 GLP-1 的作用。
这位血糖管家是怎么干活的呢?
首先,它能根据血糖水平灵活工作[13]:
餐后血糖升高时,它指挥胰岛素出场,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一种升糖激素)分泌,把血糖稳稳降下来;
当血糖回归到正常水平时,它又会及时收手,不再过度催促胰岛素,以防血糖掉得太低。
其次,它能帮助管住食欲[13]:
GLP-1 能延长胃排空的时间并减缓肠道蠕动,一方面让食物慢慢消化,避免血糖飙升;另一方面增加饱腹感,让你没那么饿,不用摄入更多糖分。
也正因为作用于胃肠道,在使用 GLP-1 受体激动剂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相关的不良反应,一般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缓解[14]。
那为啥不能只靠我们自带的 GLP-1 呢?这是因为身体自带的 GLP-1 非常容易被分解,通常工作 1~2 分钟就歇菜了。而药物经过技术处理后,大大延长了 GLP-1 的工作时间,让它更好地控制血糖[14]。
不同的 GLP-1 受体激动剂也有各自的特点[15-17]:
*半衰期指药物的浓度在身体里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物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疗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药理学理论不能替代临床医生的综合评估。本信息不作为诊断或治疗建议,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保持血糖平稳,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控糖方式,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建议,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节奏。
本文审核专家
张艺
全科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Vlachos, Dionysios et al. “Glycemic Index (GI) or Glycemic Load (GL)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for Optimizing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2 Diabetes: A Review.” Nutrients vol. 12,6 1561. 27 May. 2020.
[2] Sharma, Kapil et al. “Stress-Induced Diabetes: A Review.” Cureus vol. 14,9 e29142. 13 Sep. 2022.
[3] Adeva-Andany, María M et al. “Glycogen metabolism in humans.” BBA clinical vol. 5 85-100. 27 Feb. 2016.
[4] Shulman, G I. “Cellular mechanisms of insulin resistanc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vol. 106,2 (2000): 171-6.
[5] Rubino, Francesco et al.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vol. 13,3 (2025): 221-262.
[6] Wyatt, Patrick et al. “Postprandial glycaemic dips predict appetite and energy intake in healthy individuals.” Nature metabolism vol. 3,4 (2021): 523-529.
[7] Schwartz, Michael W et al. “Obesity Pathogenesis: An Endocrine Society Scientific Statement.” Endocrine reviews vol. 38,4 (2017): 267-296.
[8]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32(8): 623-627.
[9]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48(08):812-819.
[10]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1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1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6): 484-494.
[13] 司海娇, 肇丽梅, 蔡爽,等. 胰高血糖素样肽 1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用药指导(2023版)[J]. 中国药房, 2023, 34(11): 1281-1292.
[14] 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说明书
[15]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说明书
[16] 度拉糖肽注射液说明书
策划制作
策划:鱼仔 | 监制:王璐 & Feidi
插图 / 封面图来源:阿紫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