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稿:烟雨随笔
编 辑:烟雨随笔
当传统美食成为跨国企业的“专利武器”,一场关于饺子外观的较量正在大洋彼岸上演。2025年4月8日,美国专利商标局正式批准了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旗下品牌必品阁)提交的饺子外观专利,14张高清饺子照片与毫米级3D建模图,精准锁定了“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特征。这一申请早在2023年2月就已提交,但直到两年后才获批,保护期长达15年。更耐人寻味的是,必品阁饺子在中国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常年热销,如今却试图用外观专利“卡住”中国同行的脖子 。
从法律层面看,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饺子形状能否构成有效专利”。根据美国专利法,外观设计需满足“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CJ公司提交的专利文件显示,其饺子褶皱数量、面皮弧度等细节均被量化,甚至精确到毫米级建模。律师指出,若中国企业在美销售的饺子完全符合这些特征,理论上可能构成侵权。但现实情况是,中国饺子历经千年演变,不同地区、不同品牌的造型千差万别,真正完全“撞脸”的概率极低 。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商业博弈。必品阁作为韩国速冻饺子代表品牌,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迅速扩张,与思念、湾仔码头等本土品牌贴身竞争。此次在美国申请专利,被业内人士视为“反向卡位”——既想通过专利壁垒限制中国品牌出海,又借机炒作提升自身话题度。有食品行业分析师直言:“15年保护期远超饺子品类的市场周期,更像是一场营销阳谋。”
面对争议,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值得玩味。部分商家已开始调整饺子造型,例如增加褶皱数量或改变面皮弧度;更有法律界人士建议,可通过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专利无效”申请,从法律层面瓦解对手攻势。而普通消费者更关注的是:如果连饺子这样的传统美食都能被“抢注”,未来是否连煎饼果子、小笼包都要申请专利?
这场“饺子专利战”揭开了全球化商业竞争的残酷一面:当文化符号撞上知识产权规则,创新与借鉴的边界变得模糊。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应对专利围堵,更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技术壁垒。毕竟,真正的美食霸权从来不是靠几道褶皱就能铸就的,而是藏在千年传承的烟火气里,藏在让世界食客念念不忘的舌尖记忆中。
抢注的是外观,流失的却是文化底气。当饺子变成专利证书上的线条,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商业战场,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机会。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