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起来是不动的,实则是一项兼具身心两方面的运动,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促进新陈代谢。
日常生活中,某天我身体昏沉,心情郁闷,忽见几页文字,灵光一闪,身心顿时直入天际。就像本待在昏暗的屋子里,忽然推开窗户,夕阳从外面照进来一样,日光明照,见种种景致。这是心的层面,身体的层面更直接,立马冲进厕所。如厕结束后,能感觉身体的气息顺畅无比。判断身体层面的状态,从气息感受最直接。譬如人该吃什么?吃完人身体的气息是顺畅的,还是堵塞的?
以前我不理解“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别人都是说“肉不能超过饭量”,这解释太生硬。有一回我吃得多了,气不能到达身体四方,撑得难受。不经意间读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忽然气脉瞬间冲开,急如厕,身体瞬间就舒服了。吃得多,气息就不顺畅,连呼吸都显得困难。不只是肉,吃任何东西都一样,哪怕是喝茶。于是才知道什么叫“不使胜食气”,七分饱就可以了,再多就要呼吸不畅,气息不顺。
一般人而言,香肉是美食诱惑,但又难消化,故而尤其强调“肉虽多”。肉又往往重“味”,味一重,气就很容易丢到一边去,容易麻木乱吃一通。
读书容易促进消化这件事,不单单是个人体验。
读大学时,几个同学之间流传着一个“消食妙方”:每当有人吃撑或食欲不佳时,就到图书馆泡半天,出来时已经肚饿难耐,第一时间往饭堂跑。
还有一种读书,效果更佳,那就是诵读。平时人读书多数默读,也叫阅读、看书。看书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随手可读,不挑剔,但少了一层“感动”,或者说“感通”。感动,是真真切切的内外相“感”,不需要经过重重思考,直接与书中人事物接通。尤其是在读一些经典文字时,只是看书阅读,即便再多观点,似乎也再难看出什么奥妙。而诵读,通过音声感通,一遍又一遍,有时候会停不下来,虽然不思考,“知”却自然显现。
在冬夜里诵读经典,还可以读到手脚发热,浑身如沐暖阳,起到防御严寒的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应是诵读,不是一般的看书阅读。诵读的时候,身体层面的运动,通过声音来接通,像歌唱一样,读着读着身体自然开始舞动。
而心的层面,直接跳过头脑的思考,进入更广阔直接的“知”,看似不动,实则已翱翔在九天。这项诵读,在寺庙保存得较好。僧侣们通过诵经,不求甚解,只求气息畅通,声声入耳,乃至入心,日久自然神妙。
我们小时候读书,也常在清晨带一本书到田野间,大声诵读,那感觉也很神妙。
来源:“無之境”、《阅读时代》2025年第9期
作者:也非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