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被日本侵占后,琉球国王室后裔去哪了?他们还有复国想法吗?

在19世纪中后期,琉球王国成为了时代浪潮下的牺牲品。这个曾经以“万国津梁”之姿傲立在东北亚与东南亚贸易航线上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却在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步步紧逼下,最终走向了覆灭。

琉球王国从独立的主权国家,最终被日本吞并为冲绳县,那么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后,王室后裔都去哪了?他们有没有想过要重建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的覆灭:从“万国津梁”到冲绳县

世界上最早发现琉球群岛的国家是中国,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派遣羽骑尉朱宽率船队到海外探寻奇珍异宝,朱宽的船队抵达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的琉球群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琉球群岛的人。

朱宽在海上看琉球群岛地形如虬龙浮水,故称“流虬”。唐朝时期,由于“虬”字有小龙寓意,因此避讳中国皇帝乃真龙天子,中国官方故将改其名为流求,与中国台湾岛古称相同。到明朝时期,中国官方将台湾岛与琉球群岛统一改名为琉球,为区分二者,台湾岛被称为小琉球,琉球群岛被称为大琉球。

虽然中国在隋朝发现琉球群岛,但历代中国皇帝都认为琉球地处海外,物资不丰,没有把它当回事,也没想过将其占领,与琉球往来也并不频繁。

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琉球传播大明威名,当时的琉球属于三山时代,即三国并立,分别为中山国、山南国、山北国,杨载到访中山国,其国王察度钦佩朱元璋驱逐蒙元政权,因此派人前来归附中国,向大明称臣纳贡,从此正式开启了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朱元璋听闻琉球内附十分高兴,特意派遣福建籍学者、造船匠、纺织工等三十六姓家族人口移民琉球,传播中国文化和工艺技术。

这三十六姓福建人定居琉球久米村,后来随着人口繁衍,也使得福州方言成为琉球官方语言,琉球当地称他们为“闽人三十六姓”。

这些福建人后裔在琉球很快成为社会精英,大多都享有世袭官职,为琉球统治阶层。在他们的助力下,琉球的发展很快取得飞跃进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琉球很快成为连接中、日、朝及东南亚的贸易核心枢纽,赢得了 “万国津梁” 的美誉。

明成祖朱棣时期,中山国王察度去世,其子武宁派遣使者到大明报丧,并请大明派水师统一琉球群岛。朱棣认为琉球不过是蕞尔小国,将其吞并于大明无益,因此拒绝武宁的请求,只册封武宁为中山国王。

不久之后武宁被中山国执政尚巴志打败,尚巴志取得中山国最高统治权,随即开启统一琉球群岛之战。公元1429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尚巴志统一琉球群岛,遣使向大明表示臣服归附,并请朱瞻基为其赐国名和王族姓氏。

因此朱瞻基特赐其国名为琉球王国,并给琉球王室赐姓为尚氏,从此琉球王室才有了汉姓为尚氏,终结了此前琉球人有名无姓的情况。

明朝成化年间,琉球王国爆发内乱,尚巴志家族在内乱中覆灭,权臣内间金丸取得王位,但内间金丸不敢向大明表示自己非尚氏家族成员,因此内间金丸改名为尚圆,对明朝自称是王世子,请求册封继位。

于是明朝册封尚圆为琉球国王,从此琉球王室从尚巴志一脉转到尚圆一脉,尚巴志家族在琉球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尚氏王朝,而尚圆一脉则被称为第二尚氏王朝。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德川幕府派遣萨摩藩(现今鹿儿岛)入侵琉球,从此琉球被迫臣服于日本,并向德川幕府朝贡。

但当时日本惧怕中国,只让琉球暗中朝贡,外交体系上琉球还是中国藩属国,向中国朝贡,只是定期要被日本勒索,从此琉球开启一国两属的情形。

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发现琉球群岛,紧接着法国和荷兰也发现了,于是三国用武力强行打开了琉球大门,琉球被迫向宗主国中国求援。

但中国当时处于腐朽的晚清时期,内外交困,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保护琉球。因此琉球被迫与美法荷三国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那霸港给欧美国家。

同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力迅速崛起,日本眼看琉球被美法荷三国各种欺负而中国坐视不管,因此日本认为中国当时软弱可欺,开始推行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琉球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首个目标。

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单方面宣布废除琉球王国,将其改为日本“琉球藩”,划归日本内务省管辖,强制断绝琉球与中国的藩属关系,这是日本吞并琉球的第一步。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琉球渔民在台湾遇害)出兵台湾,事后迫使清政府间接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保护权”,进一步孤立琉球。这一事件成为日本吞并琉球的重要契机,日本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成功地将琉球推向了更为危险的境地。

1875年,日本发布《琉球处分》命令,强制琉球停用中国年号、改用日本纪元,禁止琉球向中国朝贡,并接管琉球的外交权,彻底切断琉球与中国的官方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琉球末代国王尚泰曾试图反抗,他派人向日本明治政府上书,声明琉球为中国藩属,不愿断绝与中国的关系,但这一切都是徒劳,日本并未理会琉球的诉求,反而加快了吞并的步伐。

1876年,日本派军警进驻琉球,控制琉球王府行政事务,逐步剥夺其行政主权。琉球上下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百姓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被日本一步步侵蚀,却无能为力。此时的琉球,犹如一只待宰的羔羊,任人宰割。

1879年,日本正式废除琉球藩,设立“冲绳县”,将琉球全境纳入日本版图,琉球国王尚泰及王室成员被强制迁往东京软禁。

此后,日本通过在琉球当地推行日语、日本文化教育,强制改变琉球传统习俗,对琉球进行长期同化,逐步消解其原有民族认同,完成对琉球的彻底吞并。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琉球上下展开了不屈的抗争。从国王到普通民众,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日本侵略的不满和对复国的渴望。

琉球在多次反抗日本侵略无效后,只能将复国的希望寄托在了宗主国中国身上。1876年,琉球国王尚泰秘密派遣姐夫向德宏、通事林世功等人前往中国求援。

他们历经艰辛到达中国福州后,向德宏等人拜见了时任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王的咨文,请求清政府代纾国难。然而,此时的清政府正面临着内忧外患,自身难保,对于琉球的求援,也只是有心无力。

1879年,琉球被日本正式吞并的消息传到中国,向德宏、林世功等人悲痛欲绝。他们决定前往北京,直接向清政府请愿。

在北京他们多次向清政府的总理衙门上书,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琉球击退日本,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1879年6月12日,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被向德宏、林世功等人诚意所打动,在天津与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会晤时,他恳请格兰特去调停日本侵占琉球的问题。

当年8月份,格兰特到东京拜访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格兰特建议日本和中国一同瓜分琉球,不光日本一家吃独食。

因此日本决定与中国一起瓜分琉球,当然,日本是为了从中国这里占便宜。日本提议将琉球最发达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划归日本,琉球最贫瘠落后的南部地区划归中国,作为交换,中国要给予日本贸易最惠国待遇。

当时清政府明白已经无力保全琉球,但日本的提议也算是保全了清朝天朝上国的颜面,因此清政府很是心动,为此派代表与日本代表磋商八次,并于当年10月28日双方草拟了《琉球条约》。

但“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的琉球通事官林世功却明白日本的险恶用心,日本把最贫瘠落后的琉球南部地区让给中国,这些地区根本不足以支持琉球复国,而中国一旦在条约上签字,就代表宗主国认可日本对琉球的侵占,也代表着日本侵占琉球在国际上合法化,因此林世功极力反对中国与日本签订该条约。

为了警醒晚清统治阶层,林世功于1880年11月20日身着琉球传统明制官服和乌纱帽来到清朝总理衙门前,他把所有对中国的建议写成了《以死乞师疏》,他在总理衙门前高声诵读,读完后高喊着“琉球君臣百姓,生不愿为日本人,死不愿为日本鬼”,随即在总理衙门前拔剑自刎,以死向晚清统治阶层进谏。

林世功的死也确实起到了作用,晚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得知后极为震撼,最终慈禧决定不与日本继续谈判,放弃在《琉球条约》上签字,这也使得由于日本侵占琉球没有得到宗主国中国的同意,到目前为止也属于不合法的。

王室后裔的去向:流亡与融入的双重轨迹

当琉球国被日本吞并的阴影笼罩时,并非所有王室成员都选择屈服于命运。部分不愿接受日本统治的琉球王室成员,毅然踏上了流亡之路,其中许多人将希望寄托在了曾经的宗主国中国身上。

琉球国王尚育王的第三子、末代国王尚泰的同父异母弟尚弼在琉球被日本步步紧逼的过程中,试图阻止琉球被吞并,但终究未能成功。

1879年,琉球正式被日本吞并后,尚弼虽被日本明治政府封为男爵,但他的内心从未认同日本的统治。在异国他乡,他艰难地传承着琉球的文化,教导后代琉球的语言、习俗和历史,希望有朝一日,琉球能够重获独立。

在福建也有不少琉球王室旁支定居下来,中国福建是与琉球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这部分琉球王室后裔,现在民族属性已经基本被划归为汉族,融入进了中国社会文化之中,复国也与他们没有太多关系。

与流亡中国的王室成员不同,末代国王尚泰及其嫡系后裔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王室嫡系后裔基本融入日本社会。

1879年尚泰及其家族成员被日本强制迁往东京软禁,琉球王国正式覆灭。为了安抚尚泰,日本将他纳入日本贵族的华族体系,封为侯爵,并给予他一定的地位和财富。

尚泰在日本的生活,虽衣食无忧,但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曾拒绝接受日本的吞并,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清朝求援,然而清廷的消极反应让他彻底失望。

在日本的压力下,尚泰最终选择了妥协,接受了日本对琉球的统治。他的子女们,也逐渐与日本人通婚,融入了日本社会。他们放弃了琉球的传统习俗和语言,改说日语,学习日本文化,成为了日本“华族”的一部分 。

如今尚泰的玄孙尚卫成为了家族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1950年,生活在现代日本社会,经营着一家日本企业,生活富足。在他的认知里,自己就是一名日本人,琉球的历史似乎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但尚卫的长女尚真,却是一个例外。尚真对中华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她曾多次前往中国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她还提出了琉球自治等主张,认为琉球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日本社会的大环境下,其影响力仍然有限。

尚真的声音,在日本社会的主流声音中显得有些微弱,但她的坚持,也让人们看到了琉球王室后裔中,仍有一部分人对琉球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和关注。他们在融入日本社会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找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复国想法的演变:从激烈抗争到理性诉求

其实早期琉球人是十分反对日本入侵,复国念想比较强烈,当然,这些人以移民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中的华裔为主,在琉球灭亡后,这些华裔大多移民回中国,在中国境内继续呼吁帮助琉球复国。

而且这些琉球复国组织的人主要依赖和坚信中国会动用武力出手帮助他们复国,但随着晚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以及后来中国曲折的革命道路,琉球复国组织想依托中国复国的梦想也越来越渺茫。

二战结束后,琉球复国曾有一线希望,由于二战时和二战后联合国发布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都明确了日本的领土范围是不包括琉球在内的,加上日本最终战败,因此琉球曾一度想被联合国归还宗主国中国。

但碍于美国,当时的中国民国政府没有同意接收琉球,最终在二战后琉球被联合国托管给了美国,成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在长达27年的美国统治期间,琉球人民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变革。美国的军事存在,给琉球带来了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军事基地的噪音污染、土地征用、美军士兵的犯罪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琉球人民的生活 。

1972年,美国将琉球的治权交予日本,这一决定引发了琉球人民的强烈不满。在日本的统治下,琉球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平等地位,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仍然受到诸多限制。美军基地依然存在,并且不断扩大,使得琉球成为了日本本土与外部冲突的潜在前沿。面对这种情况,琉球人民的复国声音时有出现,但更多的是转向了争取自治的道路。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琉球人开始倡导“琉球自治”,希望琉球能在“永久中立”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避免卷入战争。他们认为,琉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应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治权,而不是完全受制于日本。他们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与日本政府进行对话和协商,争取琉球的自治地位。

一些琉球的学者和民间组织,如“琉球独立党”、“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会”等,也在积极推动琉球的自治和独立运动。

他们通过举办研讨会、发表文章、组织示威等方式,宣传琉球的历史和文化,强调琉球的独特性,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琉球的问题。他们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琉球人民的民族意识,使得琉球的自治和独立运动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写在最后

由于有美日的阻挡存在,琉球复国在当今情况下想要实现的难度极大。在美日两国的控制下,琉球复国的梦想,似乎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不过随着琉球曾经的宗主国中国日益强盛,尽管琉球复国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中国依然多次义无反顾的在联合国会议上为琉球人民发声,中国始终认为根据曾经的琉球宗主国清政府没有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加上二战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足以说明日本统治琉球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中国多次在联合国上强调,琉球群岛不属于日本固有领土,应该委托给联合国管理,通过国际谈判最终来解决琉球归属问题。

琉球与中国有着500多年的宗藩关系,是曾经中国最为忠诚的藩属国之一,当年晚清时期的中国无力保障琉球的完整和独立,中国欠了琉球一个国家,所以如今中国多次秉持正义在联合国上为琉球人民发声,都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历史   琉球   日本   后裔   国王   想法   中国   琉球群岛   王室   宗主国   王国   联合国   大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