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爷,您怎么又一夜没睡好?”一大早,在小区楼下,邻里热心的李医生又碰见了62岁的余大爷。余大爷叹了口气,说:“唉,年纪大了,晚上总要起夜,还总觉得力气用不上,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李医生看了看他的气色,神情里藏着一丝忧心,但很快又认真地说:“老余,有些老话其实很有道理,像‘老泄残精,人穷寿尽’你听过吗?年过六十,有些事真得归归零,不做才好。”听到这里,余大爷倒真认真起来了。
他想了想,身边几个老伙伴,的确有按时保养的,精神都还不错;而整天劳心劳力、饮食作息无常的几位,精气神却每况愈下。这句“老泄残精,人穷寿尽”,是真的吓人,还是老祖宗过分小心?到底60岁以后,哪些事情不该做?答案或许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拨开迷雾,守住健康的底线。
“老泄残精,人穷寿尽”,并非危言耸听。中医常讲“肾主藏精,精力充沛则身心康健”。现代医学则发现,很多中老年人的健康走下坡路,和生活中“过度消耗、透支精力”紧密相连。
中国老年学学会2023年数据指出,60岁后频繁熬夜、情绪过度、过劳工作者,慢性病发病率较同龄组高出18.5%,平均寿命缩短约3.8年。这些习惯会对免疫力、心脑血管、睡眠质量等多个方面造成损害。“老泄残精”,其实就是劝人到了一定年纪,转而养生,减少耗损,从而延长“生命周期”。
很多朋友觉得,退休了反而要多锻炼、多活动才能长寿。其实,过度锻炼、记挂家务、长时间精神紧张,正是造成“精气神亏耗”的重要原因。哈佛医学院一项针对4152名中老年受试者的跟踪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每周剧烈锻炼超过5次者,比每周温和活动3次的人,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多出12%,骨关节损伤概率提升27%。适度运动有益,但拼体力、逞能反而适得其反。锻炼的关键在于“适量”二字——以能微微出汗、心跳加快但不觉劳累为宜。
中老年后,很多人食欲变差,却偏爱重口味、油腻食物或暴饮暴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60岁后长期高油高糖饮食的人,高血脂、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同龄健康饮食人群接近21.3%,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上升18.7%。“节制饮食”是保护肾脏、肝脏、心脏机能的重要一环。建议少食多餐,粗细搭配,保持每日蔬菜摄入400克左右、优质蛋白40-60克,既可满足营养,又能护住精力。
很多长辈退休后容易情绪低落或者焦虑委屈,有的小事耿耿于怀,甚至夜不能寐。复旦大学老年心理卫生调研显示,60岁以上情绪长期不稳定人群,心血管事件和抑郁症风险分别增加13%-17%。情绪管理,是“防止精力流失”的核心守则。保持兴趣、主动社交、及时求助,有助于维持心身健康。
很多人小看了“好睡眠”的作用。其实,中国睡眠医学协会《中老年睡眠状况白皮书》指出,失眠、熬夜、白天睡得多晚上不睡,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力下滑、智力和记忆力下降。持续半年每晚睡眠不满6小时者,比睡足7小时时的中老年人,患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多出13-16%。调整作息、保持规律,才是真正“养肾养精”。
一、不熬夜,不透支晚上的黄金恢复期
晚上11点前入睡,白天适当午休,不通宵、不夜读、不陷入无休止刷手机。长期熬夜会打乱激素分泌,让器官始终得不到修复。即便年轻时熬夜不觉,如今年过六旬,身体弥补能力已大不如前。
二、不逞能,不做力所不能及的重体力活
家务、运动都需量力为之。关键在于“慢下来”,控制强度和时间。比如快步走每日6000步即可,家务间隙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切忌逞强举重、搬运大件、参加剧烈球类运动。
三、不贪食,不沾油腻、高盐高糖之物
饮食宜清淡,多选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减少油炸、腌制、带皮肥肉、糕点等食物的摄入。每顿饭粗细搭配、七分饱,少零食、少夜宵,肠胃和内脏才有机会慢慢“续命”。
四、不赌气,不钻牛角尖
遇到事情不较真,多接纳、多自我宽慰。家里有矛盾主动和解,闲暇找乐趣分散注意力。保持温和心境,能大大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长寿,其实就在细水长流、懂得适时减法的日常。如果总想突破极限、仗着余力硬撑,健康迟早会“罢工抗议”。很多朋友担心身体变差,其实只要遵循“四不做”,即便岁月催人老,依然能守住底线,保有好状态。
生活中有无数不确定性,上文的“四不做”并非治百病良方,却是大多数六十岁以上朋友延年益寿的基础建议。如果你已经年过六旬,不妨今天起就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给自己一份保障,也让家人多一份安心。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让医生为你量身定制科学方案。建议参照本文“四不做”原则调整生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2023)》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哈佛医学院官网“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he Elderly”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度健康报告》
6. 复旦大学《中老年心理健康现状调研》
7. 中国老年学学会《2023中国老年疾病流行分析》
8. 中国睡眠医学协会《中老年睡眠状况白皮书》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