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9.9打价格战!星巴克靠“喝咖啡仪式感”扛低价,能撑住吗?

2025年6月,星巴克首次针对非咖啡饮品采取降价举措,要知道之前即便被贴上“智商税”标签,它也始终对价格战避而远之。

它在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增长8%,达到7.9亿美元,但客单价却同比下跌4%,销量提升的背后,是单笔交易价值的缩水。

这反的常信号是不是意味着,星巴克维系多年的“贵有贵的道理”逻辑正在失效?

一、营收增长下的客单价警报

不少消费者认为星巴克定价偏高,但从盈利结构看,其毛利空间确实具备支撑溢价的基础。

即便将原材料总成本核算为零售价的60%,其中咖啡豆成本占比约30%,还是有40%的毛利空间可用于承载“高附加值”服务,这也是它过去敢于硬扛价格战的核心底气。

但如今这份底气正逐渐松动,非咖啡饮品降价并非临时决策,而是溢价空间被市场竞争挤压后的被动应对。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瑞幸咖啡,自从瑞幸把9.9元咖啡定为常态化价格后,不仅分流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连星巴克的忠实顾客也开始等待捆绑优惠或促销活动才下单,客单价下跌4%便是市场反馈的直接体现。

这场价格战的本质,是将星巴克从“品牌价值竞争赛道”强行拉回了“成本效率竞争赛道”。

二、溢价密码

星巴克的高定价并非盲目之举,而是通过四重稀缺性组合构建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第一是物质稀缺,通过限量供应与时间限制制造稀缺感:甄选烘焙工坊推出的小批量咖啡豆数量稀少,仅能满足部分高端消费者需求,季节限定饮品则以“限时上架”为卖点,促使消费者抓紧购买窗口期。

第二是认知稀缺,即“第三空间”概念的心智绑定,它将门店打造为“家庭与工作之外的第三休憩场景”。

从装修风格的温馨感、座位布局的私密性到服务的舒适度,都强化了这一定位,让消费者产生“休闲聚会首选星巴克”的条件反射,这种认知优势难以被同类品牌轻易复制。

第三是情感稀缺,通过消费场景与情感需求的绑定实现价值升华:对许多消费者而言,清晨一杯星巴克是开启工作的仪式感,午后一杯则是缓解疲惫的自我奖励,这种超越咖啡功能本身的心理依赖,成为支撑溢价的重要因素。

第四是权力稀缺,依靠会员体系的“特权机制”锁定客户:付费会员或高频消费者可享受专属杯型、积分兑换限量周边、优先取餐等权益,这种非金钱激励手段显著提升了客户转换成本,就像消费者为积累积分兑换心仪礼品,往往不会轻易转向其他品牌。

星巴克还善用心理学定价策略:在菜单中设置高价位的甄选咖啡作为“价格锚点”,让相邻的拿铁、美式等常规饮品显得性价比更高;同时通过“小杯与大杯价差较小”的诱饵设计,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利润空间更大的中间杯型,间接推高平均交易金额。

三、稀缺性体系的瓦解风险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星巴克的稀缺性护城河正出现多处裂痕,核心源于三大难以调和的矛盾。

稀缺性的核心在于“独特性与排他性”,但星巴克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高密度门店布局策略,部分城市核心商圈甚至百米内就有多家门店。

当星巴克从“小众高端场景”变为“随处可见的连锁品牌”时,其“第三空间”的独特感被稀释,消费者为“稀缺体验”付费的意愿自然下降。

为适配快节奏消费需求,星巴克大力推广APP点餐、外卖配送等服务,这虽然缩短了消费流程,却导致到店消费者停留时间大幅减少,门店逐渐沦为“取货点”,原本的社交互动氛围、舒适休憩体验被削弱,而这正是“第三空间”的价值核心。

这种矛盾与网约车行业的现象颇为相似:过度依赖导航的司机逐渐丧失路线规划能力,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反而侵蚀了核心服务能力。

瑞幸等品牌的常态化低价策略,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咖啡定价的心理预期,当9.9元咖啡成为市场主流选择时,星巴克即便维持产品品质,也不得不面对消费者“性价比”的拷问,此前通过稀缺性建立的价格壁垒正被逐步打破。

四、稀缺性的迭代与升级方向

从星巴克的困境中,可提炼出适用于高端品牌的通用生存法则,而其破局关键在于稀缺性体系的迭代升级。

溢价的本质不是成本叠加,而是将价格锚点从“产品本身”转移到“体验回报”。

星巴克的案例证明,消费者愿意为身份认同、情感慰藉等无形价值付费,这要求品牌在产品之外,持续强化体验细节的差异化,比如通过门店主题化改造、定制化服务等,让“第三空间”的体验更具专属感。

还有就是会员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不应是价格折扣,而是“特权感知”。

参考SaaS行业的运营逻辑,高端品牌可通过搭建专属社群、提供限量体验活动、赋予会员参与产品共创的权利等方式,让客户获得超越物质的心理满足,这种粘性远比短期降价更持久。

星巴克的租金、人工等成本结构,本就是围绕“第三空间”的溢价定位设计,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成本效率,而非单纯牺牲价格。

从长期趋势看,稀缺性将向两个方向升级:一是数字稀缺,通过AI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运营,比如根据消费者偏好推送专属优惠、定制化产品推荐,让每个客户都能获得独特的消费体验。

二是道德稀缺,随着气候变化对咖啡豆供应链的影响加剧,强调“道德采购”“可持续认证”的品牌将获得更多消费者认同,这种基于社会责任的稀缺性,能为高定价提供更坚实的合理性支撑。

说到底,星巴克的高溢价并不是简单的“品牌溢价”,而是一套以稀缺性为核心的精密商业系统,它成功将咖啡这一高频低价日用品,转化为“可负担的身份符号”。

在低价竞争常态化的市场中,单纯依靠传统稀缺性体系难以为继。

面对瑞幸等品牌的持续冲击,星巴克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守住“第三空间”的体验本质,让消费者感受到“贵”的价值所在。

这场博弈不仅关乎星巴克的市场地位,更折射出所有高端品牌在“效率与价值”之间的平衡难题,当市场回归理性,唯有将稀缺性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价值,才能真正抵御价格战的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美食   低价   价格战   仪式   咖啡   消费者   溢价   品牌   空间   价值   价格   核心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