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26岁的突尼斯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和往常一样,在突尼斯西迪布济德市的街头摆摊卖水果和蔬菜,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供养母亲和妹妹。但这一天,一位女城管来到他的摊位前,指责他无照经营,要没收他的水果车和货物。
布瓦吉吉据理力争,他辩解自己只是一个小本经营者,靠卖水果养家糊口。争执中,城管一怒之下扇了他一个耳光,还羞辱他"如果你有男人的尊严就去自杀"。在阿拉伯国家,被女性当众扇耳光是奇耻大辱。愤怒与屈辱之下,布瓦吉吉跑到市政厅讨要说法,但没有人理睬他。
绝望中,他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布瓦吉吉从附近买来一桶汽油,回到市政厅门前,浇在自己身上点火自焚。他边烧边高喊"我只是想靠劳动谋生!"路人将他送到医院抢救。他90%的皮肤被烧伤,经过18天的抢救,仍不幸离世。
布瓦吉吉悲惨的遭遇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成为压垮突尼斯民众忍耐极限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来,失业、贫穷、腐败、专制的问题积聚在这个北非国家。现年74岁的总统本·阿里已执政23年,他的家族控制了政治和经济命脉,国库被视为他们的私人钱囊。
布瓦吉吉之死,成为突尼斯民众集体愤怒的宣泄口。成千上万的民众走上街头,他们手举"请给我尊严""请给我自由"的标语,高喊"滚蛋本·阿里"。示威浪潮迅速从西迪布济德蔓延到首都突尼斯等主要城市。愤怒的人群与警察发生冲突,双方都有伤亡。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让抗议活动以燎原之势迅速扩散。
起初,本·阿里政府试图用强硬手段平息骚乱。在电视讲话中,他斥责示威者是"恐怖分子",扬言要严惩暴力行为。但镇压非但没能让民众噤声,反而激起更大民愤。抗议规模越来越大,口号也从关注就业等经济问题,上升到要求本·阿里下台。
1月14日,示威浪潮达到高潮。愤怒的人群包围了内政部等政府机构。关键时刻,军队选择了倒戈。他们拒绝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开枪,转而保护示威者免受警察的伤害。丧失军心的本·阿里政权风雨飘摇。当晚,他不得不在电视上宣布解散内阁,并承诺提前大选,然后仓皇逃往沙特阿拉伯避难。23年的铁腕统治,就此土崩瓦解。
突尼斯的剧变,让西方舆论为之振奋。他们称之为"茉莉花革命",赞颂这是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觉醒"。这个北非小国的变革,像一颗火星,很快点燃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变革的热情。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的民众,从突尼斯人民的胜利中燃起了希望。他们纷纷起而效仿,掀起了反独裁的浪潮。
2011年1月25日,受突尼斯启发,成千上万的埃及民众走上开罗街头,发起了反政府示威。这一天恰逢埃及的"国家警察节"。多年来,埃及警察丑闻频发,他们经常对平民使用酷刑,肆意殴打和侮辱民众。选在这个日子示威,是对穆巴拉克政权压迫性质的控诉。
抗议者聚集在象征性的解放广场,高喊“人民要推翻政权”“穆巴拉克滚蛋”。示威迅速蔓延至全国,穆巴拉克政权成为众矢之的。起初当局试图武力镇压,催泪瓦斯、水炮、橡皮子弹齐上,但未能平息抗议,反而激起更大愤怒。多地警局被点燃,囚犯越狱,局势全面失控。
政府切断互联网试图阻断组织,但抗议者通过传单、自发组织继续扩大声势。口号从反警察暴行转向要求总统下台。2月1日,穆巴拉克宣布不再参选但拒绝立即辞职,此举进一步激怒民众。亲政府人员甚至骑马骆驼冲入广场袭击抗议者,但未能驱散人群。
第17天,军方发表声明称“人民的合法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实质放弃对穆巴拉克的支持。次日,副总统宣布穆巴拉克辞职,政权交由军方。全国陷入欢腾,30年专制统治终结。
穆巴拉克倒台,为阿拉伯民众点燃希望。突尼斯之后,埃及也实现政权更替,示威与军方倒戈的模式激励了利比亚、也门、巴林等国。阿拉伯之春自此席卷中东北非。
埃及穆巴拉克下台后,阿拉伯之春席卷利比亚。长期独裁者卡扎菲在位42年,依靠石油财富维稳,又靠镇压清除异己。
2011年2月15日,班加西爆发反政府示威,迅速蔓延全国。民众要求卡扎菲下台,而他则选择血腥镇压,声称要“血洗利比亚”,并威胁国际社会不准干涉。
2月20日,政府军开火镇压,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抗议迅速升级为内战。反对派在东部建立“国家过渡委员会”,掌控班加西,并武装对抗政权。西部仍由政府控制,双方在全国多地激战,利比亚陷入全面内战。面对人道灾难,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干预,北约随即实施禁飞区并空袭政府军。以法国和英国为首的多国力量向反对派提供支持。
在北约空袭和反对派攻势下,政府军溃败。8月,反对派攻入的黎波里,政权垮台。10月20日,卡扎菲在故乡苏尔特被俘并被打死,利比亚独裁时代宣告终结。但随后的利比亚并未走向稳定,而是深陷长期动荡和权力真空。
利比亚卡扎菲倒台后,叙利亚也爆发抗议。2011年3月,大马士革、德拉等地群众走上街头,要求改革与自由。阿萨德政权选择武力镇压,抗议迅速演变为全国性冲突。示威者从呼吁改革转向推翻政权,流亡反对派建立“叙利亚自由军”等武装,在土耳其和约旦边境获得支持,叙利亚走向全面内战。
这场战争迅速成为地区与国际博弈的战场。沙特、卡塔尔支持逊尼派反对派,意图削弱什叶派影响;土耳其出兵叙北,打击库尔德武装;美国则扶持反对派遏制伊朗势力;以色列借机打击真主党。叙利亚成为中东势力角逐的核心战场。
阿萨德政权在伊朗支持下稳住局势。伊朗派遣革命卫队及什叶派民兵、真主党参战,援助政府军反攻。2015年,俄罗斯正式出兵叙利亚,空袭反对派目标,大幅扭转战局。叙利亚政府军在俄伊支援下收复大片领土,反对派节节败退,战局陷入僵持。
战火中,极端组织ISIS趁乱崛起,占据叙利亚大片地区,制造大量暴行。美国调整策略,转而支持叙北库尔德武装打击ISIS;土耳其则出兵防止库尔德势力坐大,使战场更加复杂。各方势力交错,叙利亚成了多重战争交汇点。
十多年过去,阿拉伯之春已成过往,叙利亚战火却未平息。阿萨德虽暂时稳住政权,反对派依旧存在,外部势力盘踞,局势依然复杂。战争摧毁了叙利亚的城市与人民,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于战火,阿勒颇等古城沦为废墟。和平与希望在炮火中湮灭,阿拉伯之春在叙利亚的终局,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土。
有人说,懂了美国如何“和平演变”苏联,就懂了美国为啥会输掉阿拉伯之春。冷战末期,美国通过意识形态输出、经济渗透、支持民间反对派和媒体舆论战等“软性手段”,成功促成了苏联的解体,而不是依靠武力征服。那是一场典型的“颜色革命”范本——不流血、不对抗,瓦解的是体制,争夺的是人心。
可在阿拉伯之春中,美国却误判了局势,试图复制苏联剧本,却低估了中东国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过度依赖武力干预和表面民主输出。在突尼斯和埃及,政权虽倒,但新秩序迟迟未建立,民众陷入失望;在利比亚和叙利亚,美国则转向军事支持反对派,结果反而造成国家崩解、恐怖组织坐大。美国没有真正赢得“人心”,反倒在政权更替的混乱中失去了战略主动。
苏联是制度垮台后的东欧新秩序,中东却是独裁倒下后的无序与战乱。阿拉伯之春不是“第二次颜色革命”,而是另一场帝国主义幻想破灭的终结。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