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男子车内开空调睡觉身亡,提醒:开外循环或窗缝也不是绝对安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以为,车里开空调睡觉,只要“外循环打开”、留个缝隙、车不是老旧车型,就不会出问题。可现实一次次地打脸。

一氧化碳中毒,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来的时候你连反应都没有。

这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因为“密闭空间吸入有毒气体”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尤其在冬季和夏季,意外频发。

而车内空调+睡眠,这个组合,几乎就是“给中毒创造了最完美的环境”。

让我们来还原这个看似“平常”的危险场景:两位男子完成长途驾驶,车停在服务区,他们决定在车里小睡一会儿。

车子启动着,空调开着,门窗紧闭。外面30多度高温,车内却凉爽宜人。

可他们没想到,这份“舒适”,正是“死亡前的最后安稳”。

为什么会中毒?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车辆在怠速状态下,发动机继续运转,排气系统继续工作。这时如果排气管有细小破损,或者车辆停的位置通风不畅(比如靠墙、草丛、隧道边),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就可能通过“空气循环系统”反吸进车内。

你以为你在呼吸“空调的凉风”,其实吸进的是“毒气”。

一氧化碳最大的可怕之处,是它无色、无味、无刺激感,人在吸入时毫无知觉,却能迅速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阻断氧气运输。

通俗点说,就是你“看不见敌人,但它已经堵住了你身体里的氧气通道”。

很多人说,那我开“外循环”总没问题吧?但现实中,外循环也不是“铁布衫”。

一旦车周围空气中已经弥漫着尾气,再怎么外循环,也只是把“有毒空气”吸进来。更何况,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开的是什么模式。

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区别,对很多司机来说,仍是一片模糊。

不是所有人对一氧化碳的耐受度一样,儿童、老人、孕妇、体质较弱者更容易中毒,症状也更重。

一旦中毒,表现也不是“剧烈咳嗽”或者“立刻昏倒”,而是“像困了、像乏了”,然后慢慢失去意识。

你甚至可能以为自己是在深度熟睡,结果却是“永远醒不过来了”。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是靠谱的?有,但不是“万无一失”。

永远不要在密闭车内、发动机启动状态下长时间停留,尤其是睡觉。即使开着空调,也不能掉以轻心。

“车不是房间,空调不是空气净化器”,你在享受凉风的也可能在吸入毒气。

车如果非要怠速运转,必须停在通风条件极好的地方,比如空旷的室外,远离墙壁、草丛、管道等可能造成尾气堆积的区域。

即便如此,也不建议在车内长时间逗留,特别是睡觉。

第三,定期检查车辆排气系统。很多中毒事故,根源就是排气管的一点小裂缝,在行驶中毫无问题,但在怠速状态下,却成了毒气泄漏的“窗口”。

“年检合格不等于永远安全”,特别是车龄超过5年的车型,更要注意。

有些人会问,车里装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行不行?理论上有用,但市面上的“民用版CO报警器”灵敏度参差不齐,而且对车内这种小空间高浓度的暴露,反应可能不及时。

更何况,一氧化碳中毒的进程可能在你“意识到报警”之前就已经失去意识,“指望报警器救命,不如避免身处险境”。

一个被广泛误解的点是,“留一条窗缝就没事”。但空气流动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

“气体不会听话地从窗缝流出”,特别是在风向不利、车内空调循环的情况下,窗缝反而可能成为“毒气的通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中毒”这件事的认知,还停留在“感冒发烧”的程度上。

一氧化碳中毒在医学上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轻者可致记忆力下降、情绪障碍,重者直接昏迷、死亡,而且后遗症难以逆转。

曾有一名38岁的外卖骑手,因为工作太累,晚上在车里睡觉,开着空调。第二天被发现时人已昏迷。

抢救后虽保住性命,但留下了“持续性认知障碍”,看着手机却记不住刚刚读过的内容。医生说,这是典型的“缺氧性脑损伤”后遗症。

可惜的是,这一切,本可以避免。

我们不能总指望靠“运气”避开危险。

安全,是靠认知和习惯堆出来的,不是靠好运气撑出来的。

很多司机有个误区,认为“我不困,醒着就没事”。

但你醒着,不代表你的大脑就能及时发现中毒。初期症状是“头晕、乏力、恶心”,这恰恰和疲劳驾驶的感觉极其相似。

你甚至可能以为是“今天太累了”,然后一头倒下。

那该怎么做?医学上并不鼓励任何人在密闭车内休息,哪怕只是“打个盹”。

如果确实无法避免,可以尝试在车外活动找安全的休息区,比如高速服务区的休息室、室外阴凉处,别把车当成“移动宾馆”。

更关键的是,要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补救措施”是绝对安全的

无论是开窗缝、外循环、报警器,还是新车、好车,只要你人在车里、车在怠速、环境通风不足,你就处在风险之中。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事实。

正如医生所说:“一氧化碳是一种无声的毒药,它不像火灾有烟,不像煤气有味,而是悄无声息地让你失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冬梅, 朱红梅. 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对策[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1, 25(10): 1192-119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知识 [EB/OL].(2023-01-08)[2025-07-10]. http://www.chinacdc.cn

[3]刘建平,陈旭东. 一氧化碳中毒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2, 30(3): 245-25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养生   窗缝   男子   空调   氧化碳   毒气   报警器   尾气   后遗症   中国   认知   排气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